编者按:乡村,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乡村振兴”擘画了新坐标,中国农村大地上将开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华章。
这些年来,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总纲,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三农”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艺术创意与乡村旅游、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相互碰撞、融合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农业发展、乡风民俗交融、返乡创业集聚、农民生活富裕......浙江新农村建设交出了一份喜人的答卷。面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继续走在前列也是理所应当。浙江在线·浙江城镇网特别推出《乡村振兴 浙江答卷》系列报道,聚焦新时代浙江希望田野上的华丽嬗变。
浙江在线3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石潇俊)1979年2月,新年的钟声刚过,一场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浙江大地上悄然发生。
40年后的今天,浙江省农村常住居民(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956元,同比增长9.1%,连续33年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首位。
40年的创新摸索,40年的不断尝试,作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破冰者,浙江在“八八战略”引领下,迎着改革的东风,在改革的道路上满帆远航,乘风破浪。
台州:30年前农村金融的一次探索
改革开放之初的黄岩县(今台州市黄岩区),区位偏僻,资源匮乏。加之位于海防前线,国家日常投资很少。不夸张地说,在改革的起点上,黄岩无疑处于劣势。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政策松动,黄岩在改革开放的第一波浪潮中诱发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农民,创造了股份合作制这样一种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就此走出一条有别于苏南和温州的发展模式。
时任人民银行黄岩支行金融管理工作人员的蒋慧明,对当时黄岩地区火热的经济发展记忆犹新。在他的印象中,“无街不市、无巷不贩、无户不商”就是黄岩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商贸繁盛的一个缩影。
农村商贸持续兴起,个体工商户、私营小企业开始遍布城乡。与大型国营企业相比,这些小企业资金需求旺盛,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共同的尴尬: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1987年,黄岩县成立了浙江省第一家农村金融服务社——黄岩金清农村金融服务社。其后,在很短时间里,继金清镇之后,黄岩路桥镇等地也陆续成立了相应的农村金融服务社。自此,农村金融服务社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机构组织形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历史的变革,往往来自一次不经意的尝试。“金清农村金融服务社成立之后,类似金融机构的批示条件,谁来批示、谁来管理等一些列问题都得到了明确,之后在台州各地陆陆续续发展出一批乡镇一级的新型金融机构。”蒋慧明介绍说。
2015年12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设台州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旨在通过发展专营化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支持小微企业在境内外直接融资、完善信用体系等举措,探索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蒋慧明表示,金清农村金融服务社的发展模式,为中国目前的小银行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板。举个例子,1988年6月份成立的黄岩银座金融金融服务社,后来就发展成为了台州银行的前身。
小微金融“全国看浙江、浙江看台州”,在不到3年时间里,小微金融的台州模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台州通过深入实施农民普惠金融提升工程,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抵押担保机制,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破解农民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
如果说30年前农村金融服务社的发展,是台州探索小微金融服务的一个缩影,那么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15年金融创新风雨路,则从侧面记录了浙江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支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不懈努力。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2年慈溪县南山乡(今属余姚市)创办浙江省第一家农村信用社——南山信用社。2004年,浙江省辖内81个县(市、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和农村信用联社联合入股,正式组建了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近一个甲子的跨度,从全省第一个信用社到如今遍布全省的4200多个网点、2.9万个便民服务点,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一路踏浪而行,迎着改革春风,守护内心宁静初心。
在萧山,萧山农商行在全区481个行政村全面开展每村一柜、每点一人和每周一次的“三个一”驻点服务。在居民集聚区、工业园区及较大的村,浙江农信基本建成了“乡镇全面覆盖、城区广角渗透、村级深度延伸”的农信特色服务渠道体系。
“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利用自身点多面广的优势,推进社区银行转型建设,打造金融、电商、物流、民生、政务“五位一体”的“丰收驿站”综合金融便民服务点,为广大城乡百姓、小微企业提供小额存取款、缴费充值、网上代购代销、快递收发、信息咨询等“一站式、多功能、综合性”的惠民服务。
永康农商行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向老百姓普及金融知识
在永康,永康农商行低于一般贷款利率65%的优惠,为大学生村官徐金永发放了30万元的青年创业贷款。随着市场版图的扩大,徐金永启动了切花玫瑰生产、观光采摘园以及新品种研发中心项目,永康农商行通过“小微企业阳光雨露工程”,无偿赠与30万元小微企业创业扶助金,并指定“金融保姆”,提供一对一的指导服务,圆了他的玫瑰王国梦。
近几年,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浙江省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种类,也在基于市场需求推陈出新。 “小额贷”“创业贷”“浙里贷”支持农民创新创业;“扶贫贷”“光伏贷”“养老贷”推进金融扶贫和精准扶贫;政银合作的“金融强村”平台提升了薄弱村“造血”能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盘活了农村集体资产……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负责人对浙江在线记者表示,浙江农信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助力乡村振兴责无旁贷。未来五年,浙江省农村信用社以深化提升普惠金融为着力点,计划投入5000亿元贷款资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浙江农信承担了全省2/3的农户贷款,3/4的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贷款,以及绝大多数低收入农户贷款,发放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2600亿元,发放土地、农房、林权等“三权”抵押贷款160亿元。
农户小额贷款受理发放现场。
丽水金改:探索普惠金融进行时
2012年3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丽水市成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在成为试点的第五个年头,丽水农村金融改革已初步建立起适度竞争机制与商业运作模式相结合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正逐步向农村普惠金融推进发展。
自2006年起,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开始逐步推行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农取款服务等在内的一系列农村金融改革,打破了千百年来农民的“金融困境”。
6年前,对拥有20亩林地的遂昌县三仁乡小忠村村民叶樟富而言,最苦恼的事莫过于没有资金。在县信用合作社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叶樟富顺利办理了林权抵押,第一笔10万元贷款全部用于笋竹两用林培育。如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他每年光是笋竹收入就有10多万元,经营条件大为改善。
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可以概括为:三农需求大、融资难,城乡差距大、普惠难的“两大两难”问题。
经过研究,中国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为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确立了三大工程:以林权抵押贷款为核心的“信贷支农”工程、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核心的“信用惠农”工程以及以专用POS机取现银行卡助农取款为核心的“支付便农”工程。
此外,丽水还大力创新茶园、石雕、农副产品仓单、股权、农村水利工程产权等县域特色抵(质)押贷款产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为推进农村“三权”抵押工作提供司法保障的试行意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抵押担保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