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谭晓锋)初夏时节,走进坐落于浙江南部腹地的丽水市缙云县,盈盈一湖水,穿越城市的喧嚣,随两岸景致翩然入画。这一汪清泉,不仅构筑起当地的生态画屏,更映射出当地剿灭劣V类水的决心。
作为“五水共治”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剿灭劣V类水专项活动自今年开展以来,在浙江大地上掀起新一轮治水攻坚战。就缙云而言,截至目前,当地河长领衔整治的865个点位已完成整治率达100%,被省市列入整治的418个点位已完成整治率达100%;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100%。
这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是缙云在摸清“家底”之后,上下齐心,迅速出击剿灭劣V类水的成果,同时也是当地以治水为契机建设美丽乡村,迈向“绿富美”的重要一步。
一泓碧波焕新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清晨,游泳爱好者陈参青从缙云县城驱车,前往盘溪仁岸段,在这里游完2000米,脑海里突然闪现出宋代王观的词来,便随手拍了几张照片,晒在朋友圈里。
“离县城近,溪宽、水清、岸绿、景美,是游泳的理想之地。”陈参青为自己找到这样一处游泳之地很是满意。和他一样,如今来到缙云县舒洪镇仁岸村的人,都对这里的溪水印象深刻。但他们想不到的是,这里曾是一个“留不住水”的村庄。
仁岸村书记何伟峰向记者介绍,以前村里的水环境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而且由于没有水坝,留不住水。自2013年“五水共治”行动展开,仁岸村投入800万资金,下决心让水“清”起来,“流”起来,“活”起来。
如今,仁岸村内溪水潺潺,岸边极具创意的石头画引游人驻足,水上龙舟成为村民喜爱体育项目,水上游乐项目也颇受游客欢迎。玩的人多了,仁岸的杨梅也受到热捧。原本一箱两公斤装的杨梅,零售价攀升到上百元。
类似的改变还发生在缙云工业经济第一大镇——壶镇镇。
20世纪90年代末的壶镇,以家庭小作坊为开端的加工业在农村逐渐发展成片,与此同时水体环境开始变得恶劣,黑臭河、垃圾河成为随处可见的“特色风景”。自治水行动铺开,当地水整治成效明显。不过走进各个村子中,仍有数量众多的小沟小渠、小池塘,因早些年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而成为劣V类水体。
“第一次摸排时,我们发现全镇有220处劣V类水体,其他乡镇有的污染情况,壶镇都有。”壶镇镇治水办常务副主任何星耀坦言,该镇剿灭劣V类水工作的总体局面呈现“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剿劣任务,不可谓不重。
为此,当地出台了最差河道、“曝光制度”、末位发言等负面惩戒机制,加大治水力度。同时,在河长制的基础上,进行上下五级联动,推进网格化管理,发动全民参与,实现治水行动全覆盖,披荆斩棘力让一泓碧波重焕新机。
剿劣后,水还是这湖水,只是愈发澄净碧绿,岸还是这片岸,只是更加充满生机。治水带来的改变让壶镇镇陇东村党委书记卢桂平对未来不无期待:“接下来村里要以治水为契机,建设精品民宿和农家乐,争创3A级景区,使村民的腰包真正鼓起来。”
孕育“绿富美”新样本
在这场剿劣V类水的战役中,缙云不仅治出了秀水美景,更治出了发展后劲。
“轰隆~轰隆~”伴随着齿轮转动的声音,缙云县新建镇笕川村花海基地,一列满载着游客的观光火车映衬着蓝天白云绿水,缓缓驶向远处……
此情此景让人难以联想,五年前这里还垃圾满地,污水横流。别说发展乡村旅游,就连本村人都想“逃离”。村子命运的转折点,同样源于2014年的治水。
修复防洪堤坝、拆除溪边违建、推进绿化美化、打造河道生态景观……到如今,笕川村仅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就投入资金460多万元,用笕川村党支部书记施颂勤的话说,“如果没有治水,就不会有美丽环境,更不会催生美丽经济。”
2014年7月始,“梳洗”干净后的笕川村开始精心“装扮”,启动了“活水进村”工程及“六线入地”工程。2016年初,笕川村两委流转了500多亩土地到集体,投资1300多万元,打造笕川“美丽花海”。当年,笕川村集体资产同比增加10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65元,同比增长10%以上,真正实现了治水美村、生态富民。
同样的清泉,流到缙云县三溪乡,就“动”了起来。当地利用秀丽的山水资源开发了漂流项目,即在龙溪原有河道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整条漂流河道九曲十八弯,激流险滩,曲折跌宕,引来众多游客体验。
三溪乡井南村村民应葛光经营的农家乐“井南人家”距漂流终点处不远。“家里闲置的房子收拾一下就能派上用场,隔壁邻居也在打算开个小吃店。来漂流的人多了,生意都红火起来了!”在漂流项目带动下,井南村已拥有7家农家乐民宿。
如今的缙云,经过多年的治水,沟沟清流,映出乡村的美丽,也凝聚着当地治水的智慧与决心。同样,于缙云而言,治水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秀水美景,更是以清水之红利壮富民之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