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的构建,返乡创业者越来越多,据农村农业部统计,2018年返乡创业创新人员已达740万,非农创业人员也有300万,其中很多是大学毕业生,他们与乡村振兴成为命运共同体。
浙江省经过多年培育,涌现出了一大批积极投身乡村产业的“农创客”,截至2018年10月,全省“农创客”已有1700余人。他们掌握的知识较为丰富,具备新时代互联网思维,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强。
然而,大学生返乡创业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大学就读专业与农村就业需求不匹配、难以融入乡村的“圈子”、找不准定位等。如何进一步鼓励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参与乡村振兴,成了今年省两会不少代表和委员的讨论焦点。
●案例聚焦
大学毕业返乡种田遭遇不理解
创业5年来背负巨大压力
刚刚过去的2018年,对于返乡创业大学生汪琰斌来说是挺重要的一年: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归本农场,入驻了宁波市(鄞州)青创农场,在团组织的牵线搭桥下,成功对接了宁波常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市象菓贸易有限公司等平台,通过对大米设计包装、电商推广销售等,“归本”这个名字越来越响亮,农场大米品牌“秀水长香”被评为“宁波十佳稻米”。
成功背后,藏着艰苦的5年。
“2013年我22岁,大学刚毕业,决定回到家做农民,种田。”汪琰斌说。这样的举动让亲戚朋友“大跌眼镜”,他们不明白这个打小聪明的孩子,怎么大学毕业了不在城里当“白领”,非要跑回来做“农夫”。
“在很多村里人的眼里,考上大学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宁可在大城市找个工资不高、朝九晚五的工作,也不该回老家种田。”汪琰斌坦言,当时的压力挺大的。
大学生也可以做农民
乡村振兴离不开有知识的人助力
力排众议后,汪琰斌在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陈介桥村承包了1020亩土地种植粮食。然而,由于搞不清农时,在水稻关键生长时节,他总要落后别人半拍,加上第一年种粮就遇上了“菲特”台风洪涝,当年,汪琰斌付掉了10万元“学费”。
但他没有就此放弃,在当地政府和团组织的鼓励支持下,筹得农业贷款,向前辈和专业农技人员讨教,农忙时节亲自下地耕耘。“折腾”几年后,他慢慢摸索出现代农业的一些“门道”,农场完成了全程机械化,并在绿色生产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如今的汪琰斌,已成为宁波新兴职业农民中的一面旗帜。
“我觉得在大学生返乡创业这件事情上,最重要的是改变大家对于这件事情的偏见,大学生也可以做农民,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汪琰斌说。
●如何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代表委员有话说
平燕:省人大代表、
绍兴市柯桥区夏履镇联华村党总支委员
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
社会需要在多个方面发力
“的确要纠正大家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看法。”平燕表示赞同,一直关注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她,今年带来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年轻人返乡参与乡村振兴的建议》。
“我所在的夏履镇有家乡镇纺织公司,目前掌舵人是一名新加坡留学回归人才,叫沈伟潮,他谢绝了北京、上海、深圳三地顶级酒店的管理高层职位邀请,毅然回乡创业。”平燕说,沈伟潮曾这样解释,外出闯荡为的是增长见识,自己的根是在夏履镇,回来带动家乡发展是义不容辞的事情。目前,沈伟潮的公司年产值已过亿元,村里1/4的劳动力都在其公司工作。
“当然,像沈伟潮这样的个例也许不多,但这至少是一个好榜样,在我调查的过程中,的确发现了一些关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问题。”平燕说,总结起来有三点:一是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里的就读专业与农村就业需求不匹配;二是大学生不够了解国家的扶持政策;三是他们难以融入乡村的“圈子”。
在平燕看来,加快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社会需要在多个方面发力。
“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要关注农村现实需求,多开设与乡村有关联的专业;另一方面,政策扶持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政府应该梳理各部门已经发布的有关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政策,落实各项优惠减免、补贴等的到位情况,建立监督机制,让大学生真正享受到政策扶持。大学生返乡创业所遇到的问题不是某几个而是一系列的,不是某个领域而是综合性的,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大学生本人等多方合作、共同应对。”
此外,平燕说,在吸引青年返乡创业的同时,也要想办法留住坚守在基层一线的青年力量。像乡村青年教师、青年医师、大学生村官等,他们把青春留在了乡村,有着较丰富的基层经验和乡村实践,但由于相关方面的限制,或者受发展空间、福利待遇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基层人才面临流失问题。平燕就此建议,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和管理制度,帮助基层留住这批青年力量,让他们能够安心地继续服务乡村。
张文娟:省人大代表、台州临海市白岩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大学生返乡创业不容易,要认准一个目标坚持下去
对于大学生返乡创业这件事,张文娟用亲身经历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观点。
“我是一个‘农二代’,当初大学毕业后,回到临海跟随父亲的脚步做茶叶,至今已经15年,应该算是老一批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典型’了。”张文娟笑着说,那时候还没有乡村振兴的概念。
虽然是跟着父亲一起做茶叶生意,但张文娟走的却是和父亲传统卖茶叶不一样的路子:“可以说是更注重茶文化的传承吧,在文化上进行‘创业’。”
在张文娟眼里,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觉得如果大学生决定返乡创业,那就要认准一个行业,不要盲目创业。“前期肯定要做好市场调研,把这个行业摸索一番,免得日后吃苦,像资金、人力、场地等都需要好好考虑清楚。”张文娟说,向土地要饭吃本身就不容易,做农业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短时间内不要过分地追求效益。
张文娟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群体有一个建议:“最关键的词就是‘坚持’,而且要打心底认可农业,相信农业。”
张炳钩:省人大代表、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执行秘书长
注入文化基因和当地基因,要利用所学来创业
同样觉得大学生返乡创业要在文化上下功夫的,还有张炳钩。
“一些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招不到需要的工人,他们很多都不知道到底去农村做什么。”张炳钩在表示了担忧之后,觉得大学生返乡创业应该带着自己的知识和文化下去。
“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后销售,同时帮助老农民增收致富。比如做民宿,可以在里面注入文化的基因、当地的基因,这是大学生能做出的不一样的地方。”张炳钩还建议有关部门或协会组织民宿方面的培训及考核,有相关从业资格后再做民宿。
王毅恒:省政协委员、浙江省发改委资环处副处长
建立政府引导基金
让年轻人放开手脚去打拼
在大学生靠知识帮助农民增收方面,王毅恒有一个生动案例。
前几天,绍兴市新昌县沙溪镇董村靠着一群杭州大学生,将很多优质农特产品卖出去了。“大学生们成立了工作室,打出了‘董山董水更懂你’的口号,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并制作了相关的H5页面,让更多人了解董村、知道董村的产品,帮农民提高收入,由500元提高到2000元以上。当然,1500元听上去不多,却意义非凡。”
王毅恒说,大学生有知识、熟悉新的传播手段,他们能用独特的方式改变农村的暂时落后。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更需要大学生。”王毅恒说,与城市相比,乡村是一个有很大开发潜力的地方,是生态产品价格实现的硅谷。我省被国务院列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省份之一,需要我们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而踏出这一步,需要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加入。当然,与年轻人富有的激情、创意相比,他们的创业资金是缺乏的,所以,对于年轻人的乡村创业项目的金融扶持需要加大力度。为此王毅恒建议,建立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府引导基金,带动金融机构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绿色金融模式,让年轻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放开手脚去发展。同时,也要鼓励一些机构进行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
徐爱俊:省政协委员、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奖励做出成绩的年轻人
吸引更多大学生返乡创业
“无论你来自哪里,都希望你带着所学的知识去农村创业。”徐爱俊说,大学生返乡创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以致用。
近几年,浙江农林大学每年都会出一本《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的刊物,徐爱俊说,每一期看完后都让他很激动,“这些学生回农村发展得很好。”
他说,有两个硕士学生,还是一对小夫妻,毕业后回到舟山桃花岛,负责十户贫困户种植小白瓜等作物的材料采购、大棚搭建和种植技术的培训、指导等。同时,还联手其他返乡创业大学生,一起研究无土基质的栽培和瓜类的嫁接技术,引进了新的农产品品种,颠覆了本地消费者对当地部分蔬果口味不佳的传统印象,同时在朱家尖实现了种养循环农业。“这说明什么?现在的农村不仅需要人,更需要人才,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闯劲的年轻人。”
徐爱俊说,大学生因为年轻而特有的“不安分”,恰巧是当下农村发展中所需要的动力。政府部门也应给予愿意去农村发展的大学生、发展的项目政策上的扶持与倾斜,“特别是一些可复制、可推广、能创造一定经济价值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吸引更多年轻人去农村发展,让已经投身于农村创业的年轻人干得更起劲。在农村的创业是孤独的,不要让这些年轻人在这条路上变得孤独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