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施力维 通讯员 饶大杰 林悦)又是一年紫菜收获时。在全国紫菜主产区苍南大渔湾,数以万计的竹竿井然有序地插在海面上,支撑起一排排紫菜养殖网帘,村民们驾着小船穿梭其中,采收鲜嫩的紫菜。
这片4.6万亩的“海上农场”,并不平静。浩瀚的大海,深藏着有限资源与发展冲动、无序竞争、渔民权益的矛盾。这里一度渔民纷争不断、产业停滞不前。
2016年5月,一项名叫“三权分置”的管理改革在这片养殖海域上拉开。苍南县在确保养殖海域所有权国有基础上,通过国有公司向村集体发包经营权,村民缴纳租金获取承包权。现在,已经有1500余名养殖户拿到了养民证,每亩海域都有了承包人。
这一探索,全国首创。表面上,它厘清了权属问题,对“谁先占有,谁来养殖”的传统观念发起了挑战;更深层次的,它更像一个杠杆,撬动了渔民增收、渔区产业发展、渔村振兴以及生态保护等。
两年多过去,“海改”成效如何?近日,记者来到大渔湾沿岸一探究竟。
到底是谁的海
像承包土地一样来承包海洋
“钱交了,证拿了,总算是吃下了定心丸。可以安心养紫菜了。”上个月,赤溪镇小岭村村民黄文清缴纳8000元租金后,获得了40排约64亩养殖海域的两年承包权。县里还发了一个小本本——养民证,上面明确了承包养殖海域的范围。
而在三年前,黄文清一家还为养殖海域范围不清、归属不明而苦恼。“为了争抢不到1亩的紫菜养殖海面,两个村10多条船50多个人,就在大海上打了起来。”过去的经历,让他仍然心有余悸。
苍南,浙江最南端的县。漫长的海岸线,为这里制造了众多天然港湾,孕育了丰富的海产。千百年来,沿岸百姓靠海吃海,在此耕海牧渔,繁衍生息。相比大海的辽阔,养殖海域的资源却极其有限,人口的增长、对利益的追逐,让家门口的这片海不再宁静。
2015年前后,紫菜价格飞涨,每排养殖利润超过2万元。大渔湾沿岸村民争相养殖紫菜,养殖户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100户,增长到了最高时的近2000户,海域养殖容量几乎饱和,“争海”成了海上的常态。
“下海干部”廖诗超是赤溪镇副镇长,因为几乎每天都在海上巡逻、处理养殖纠纷,得了这一称号。他回忆,仅2015年,赤溪镇就处理100多起因紫菜养殖引发的纠纷、斗殴,刑事拘留10人。原本朴素单纯的渔村,因为争海出现了“裂痕”。有些极端的村民甚至购置了钢盔、鱼叉来争夺地盘。
到底是谁的海?这是困扰渔区最根本的问题。原养殖户认为“这片海一直是我在养殖,就该是归我养”;新养殖户认为“这片海就在村前,属于村里的共有海域,大家都有份”;非养殖户则认为“海域是村民们共有的,我们也要分红”。
2016年5月,苍南县委、县政府开始探索养殖用海规范化管理。“海域所有权国有,可以有偿使用。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规定。”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张贻聪说,养殖用海要规范化、合法化,必须打破渔民“谁先占有谁养殖”的传统观念,在法律框架下获取养殖权。
“光开会就开了100多次,听取广大村民和镇村干部意见。”廖诗超说,“最后大家基本围绕到一个议题上,能不能通过改革创新,像承包土地一样来承包海洋,从而实现规范化的养殖。”
经多方征询意见,苍南借鉴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思路,把养殖用海的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分离出来。国有的海安渔港建设公司拥有《海域使用权证》《水域滩涂养殖证》,依法管理大渔湾养殖用海,行使所有权;海安公司再将养殖海域经营权,按村庄人口和面积分片区发包给村集体;村民可向村集体申请承包养殖海域,缴纳租金获得承包权。
村民承包期为两年,老的养殖户退出后,新的养殖户可以申请续包相关养殖海域。为保障养殖户承包海域的准确性,苍南还运用无人机和GPS技术对大渔湾养殖海域做了测绘。养殖用海的边界用经纬度定位,若遇争议,电脑一查就能解决。
“养殖用海‘三权分置’改革,明晰了政府、集体与个人的责权利关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蔡宁认为,养殖户依法依规、有序有偿使用国家资源,苍南的这种做法颇具独创性,可以为其他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和管理提供新思路。
腰包怎么鼓起来
缴出去的租金加倍“返还”
缴纳租金,渔民还是头一遭。
“海是祖宗留下来的,我们养了几十年紫菜,为什么现在要交钱?”不少村民起初感到很不理解,觉得增加了负担。
在养殖租金使用办法中,明确写道:租金的一半直接返还到村集体,成为经营性收入;20%给予海安渔港建设公司,作为运营管理经费;30%返还到乡镇,用于养殖海域配套管理经费。
“缴租金不是为了收费,更像是一个‘资金池’,达到共享共赢。”张贻聪解释说,国有公司和相关乡镇通过紫菜品牌打造、渔村基础设施建设、柴油补贴等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将租金反哺给养民,最终目的是促进苍南紫菜产业的振兴。从某种程度上说,渔民未来得到的收益,将远超眼下上缴的租金。
苍南出产的紫菜曾以鲜嫩美味远近出名,因为这里有充足的光照、清洁的水质,以及恰到好处的咸、淡水配比。但是这两年,大渔湾等主产区紫菜的市场竞争力,远远落后于福建霞浦和江苏连云港等地。
“‘海改’前,养殖户只注重扩张地盘,追求养殖密度提高产量,加工和销售却停留在20年前的水平,存在明显的‘丰产不丰收’现象。”赤溪镇紫菜养殖大户张欲涨说,福建、江苏等地紫菜养殖规模化程度高,很多大企业把紫菜深加工成各类休闲食品,销售火爆。而苍南的养殖户仍以低小散为主,没有统一的品牌和营销,以鲜菜销售为主,价格卖不高。
品牌营销需要专业团队,大量资金投入,“海改”后,苍南紫菜区域品牌打造成为了可能。海安公司把收取的养殖海域租金,用于一系列的营销、运营活动,注册了以大渔湾内最大岛屿“官山岛”命名的紫菜区域品牌。现在大渔湾出产的紫菜,达到质量要求,都可以打上“官山岛”的品牌标签。苍南紫菜有了品质保证。
此外,海安公司组织大渔湾14家紫菜优质企业,共同参加了成都糖酒会、上海博览会、长沙交易会等活动,在全国推广品牌。目前,活动已达成合作意向262桩,涉及金额225万元,有效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带动紫菜产销两旺。
这两天,张欲涨正忙着参与筹备成立苍南紫菜产业协会。“过去大家都是各自为战,为了争抢地盘互不信任,现在养民们正寻求抱团发展,做大苍南紫菜品牌。”张欲涨说,这是“海改”带来的积极变化。
“我们希望通过品牌建设,抱团发展,打通紫菜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做强精深加工,提升全产业链效益。”张贻聪说,2018年,大渔湾紫菜产量达2718吨,比“海改”前同期增长30%,养殖户收入稳步提高。下一步,相关部门还会打造“苍南紫菜网”销售平台,拓展销售渠道。
渔村活力哪里来
信心十足“注资”未来
地处黄金岸线上的赤溪镇小岭村是大渔湾出了名的“穷村”,村里没有像样的道路,没有出海的码头。曾经,村民们采收紫菜时,只能借用邻村的码头。
让党支部书记杨茂可引以为傲的是,在他任上,村里终于建成了一个属于本村的码头。新码头占地一亩左右,站在码头上就可以看到大渔湾成片的紫菜。“别小看了这个码头,未来不仅能由此出发采收紫菜,还要停靠休闲渔船,已经有好几批客商来村里看过了。”杨茂可满怀憧憬地说。
小岭村建码头的钱,就来自养殖户缴纳的养殖海域承包租金。截至2018年10月,大渔湾沿岸赤溪、大渔两镇养殖户已累计缴纳租金1218.5万元。
随着一半养殖租金返还村集体,大渔湾沿岸各村每年可获得5万至40万元不等的经营性收入,19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因此全部“摘帽”,造血能力显著增强。大渔镇北行村建了第一座广场,村民们跳广场舞有了好去处;流岐岙村投资建成堆放场,清洁了村庄环境;赤溪镇韭菜园村借着环境整治的契机,新修建了游步道、滨海垂钓区等设施,创建了3A级景区,目前村里有30多名渔民上岸从事休闲渔业,2018年旅游收入已达216万元。
把视线拉得更远些,苍南县正打造全长168公里的生态黄金岸线,大渔湾沿岸的滨海乡村将串珠成链,发展生态旅游。目前,当地已先后招引了“雾城旅游综合体”和“赤溪棕榈湾滨海旅游度假村”,“黄金海岸”的雏形初显。在紫菜产业之外,渔区百姓将多一种方式靠海吃海。
“海改”以后,渔民们切身感受到了另一个变化——海洋生态环境也在改善。过去,为了搭建紫菜养殖网帘,大渔湾每年有2.5万吨毛竹被插在海上,第二年有很大一部分被养民直接丢弃在海上。污染环境的同时,毛竹被潮水席卷上岸,给渔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安全隐患。赤溪、大渔两镇启动了海域环境治理,对旧毛竹进行回收利用。大渔镇还积极推广江苏、福建等地普遍采用的玻璃钢养殖技术。玻璃钢经久耐用,并且不会给海域造成污染。
除了建设硬件设施外,相关村庄还用剩余的租金为村民购买保险,举办邻居节等活动。村民间的陈年纠纷慢慢化解,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紫菜养殖产业没有矛盾和纠纷,银行就敢开发金融产品,发展信贷业务,鼓励养民积极创业。”苍南县农商银行负责人说,2017年农商行推出“蓝色信贷”,养殖户拿着“养民证”即可获得低息贷款,当年就发放贷款800多万元。
“我们上缴的租金大部分都以各种形式返回了,并没有增加多少负担。”大渔镇养殖户林上庆说,凭借养民证,看得见的补贴有每年1000元的柴油补贴,享受低息贷款等,还有看不见的品牌效应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今年他和家人商量,养殖紫菜的同时,准备开办“渔家乐”再创业。
“‘海改’让我们渔民开始向未来投资,我们很有信心!”林上庆乐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