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稻田里种出鱼虾蟹鳖 农作模式创新让宁波"水稻+"风生水起

2018-12-16 10:09  来源:中国宁波网   记者 孙吉晶

  今年,宁波鄞州归本水稻农场划出50亩稻田,在四周开沟并放养龙虾苗,开启水稻和龙虾共育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眼下,龙虾和水稻都已收获。农场负责人汪炎斌表示:“稻虾共育”亩收益比单纯水稻种植提高500元。

  近年来,宁波市围绕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目标,引导生产主体大胆实践,因地制宜推广粮经轮作、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生产新模式。

  推广“水稻+”,搞好示范是关键。宁波市相关部门总结集成了一批适合本地推广应用的典型模式,以规模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合作社为重点,开展示范点建设。2018年,全市共建立5个省级新型农作制度示范基地,其中象山“稻鱼鳖”和余姚“稻鱼”“稻鳖”共生模式引入省级新型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宁海“西兰花-早稻”轮作模式、象山“茄子-单季晚稻”轮作模式示范点被列入省级主推技术和新型农作制度示范项目。

  为突破技术推广的瓶颈,宁波市整合各种力量开展联合攻关,组建了水稻、蔬菜瓜果等10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慈溪市正大桑田(宁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围涂新造的水田里探索“种养结合”模式,稻田四周开挖水沟水坑,放养中华鳖、泥鳅、蟹、鲫鱼和鲢鱼等水产品种,亩均产值比单纯种植水稻增加1200元,亩均收益增加900元,既实现了种养增收的目标,又破解了当地养殖水源稀缺难题,为围涂造地后的耕地利用走出了一条新路。

  据统计,今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15万亩,其中采用“水稻+”绿色生产模式的约28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24.3%。“蔺草-晚稻”“油菜-单季稻”“绿肥-单季稻”“榨菜(雪菜)-单季晚稻”形成一定规模。“稻田养鱼(泥鳅)”“稻田养龙虾”“早稻-浙贝母”“晚稻-藏红花”等模式中,龙虾、浙贝母、藏红花经济价值较高,且种出来的稻米品质好,农民推广应用意愿较强。

  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水稻+”绿色生产模式,最大程度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在稻田中形成新的生态循环链,有效保护了基本农田结构,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编辑:甘居鹏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