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1936年的温州 “珍贵6分钟”记录当年大街小巷

2018-08-24 09:58  来源:温州网 记者 张温乐

  温州网讯 笑盈盈的卖菜大婶、织着毛衣的卷发少女、身体健朗的白胡子老人、行色匆匆的黄包车夫……这是英国作家谢福芸游历中国时,用镜头记录下的1936年的温州。

  8月23日晚,这段影片在鹿城文化中心文化驿站举办的“与谢福芸一起回乡”的读书分享会上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80多年的时间流逝,温州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位“英国名媛”却把最原始的温州刻在黑白光影间,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记录温州的影像片段。”读书会现场,学者沈迦表示,这段影片其实是从谢福芸拍摄的《今日中国》中剪辑出来的。“1935年,谢福芸的父母都去世了,她在英国很是伤心,便开始游历中国期盼找到其他亲人,并用随身携带的电影机记录下了各个城市的风土人情。”

  据沈迦介绍,《今日中国》影片共44分钟,记录了七八个城市,温州则占到了6分钟。

  影片的开头,是谢福芸从上海来到温州时,前往传教团驻地,众人为她举办的欢迎仪式,这个场景就发生在瓦市殿巷。下一幕,镜头转到墨池小学(1936年时叫做艺文小学),一位中国女老师抱着外国孩子,两人微笑看着镜头。

  随着影片的播放,解放街、城西街、城西教堂、牌坊等熟悉的温州标志性街道和建筑逐一出现,在时光交替中,重温了老温州的历史。解放街上,戴着黑色头巾的卖菜大婶一边闲聊着,一边流利地切着砧板上的菜;还有艺文女校里,女学生们在谢福芸的带领下愉快地做着游戏……每一幕画面都无比真实。

  “我印象最深的是解放街上的场景,行人来来往往,有敲锣打鼓的,有挑着担赶集的,还有黄包车夫……组合在一起,就是当年的市井生活啊。”沈迦表示,这虽然是一段黑白默片,但整个基调欢快,男女老少,都无比自然。“那时候的女孩子有细长的眉毛,灵动的眼睛;老人们精神抖擞,不惧怕镜头。”

  据了解,谢福芸从小跟着父母生活在温州。她的父亲、英国著名赴华传教士、牛津大学汉学教授苏慧廉说得一口正宗的温州话,并在温州办教会、办医院、做教育,所以谢福芸对温州有一种特殊的眷恋。在温期间,她走访了白屋、白累德医院、城西教堂。谢福芸后来回到英国,把这段见闻及思考写入《崭新中国》一书,该书中提及行程中带了电影机来,经核对电影与书中内容,确认该影片为谢福芸在1936年中国之行中拍摄。

  此次读书分享会上,沈迦还和读者们分享他主编的《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该书收录了女作家谢福芸的四本小说,包括《名门》《中国淑女》《崭新中国》《潜龙潭:北平新事》,借由一位在浙江出生并长大的英国名媛的视角,用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从清末到抗战,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刻。正如作者谢福芸本人所言,“它记录的是真实发生的事而不是凭空的想象:它是一出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人的戏剧,描绘的是此时此刻活生生的生活。”

编辑:甘居鹏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