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常每年的3月份,对于针织毛衫这样的秋冬服装工厂来说,无疑是一个尴尬的季节:随着秋冬款的完工,接下来将面临长达5个月之久的淡季。
不过桐乡一家小服饰工厂的车间里,工人们和旺季一样,正热火朝天地忙着赶制各种新款样衣。不久之后,来自浙江小县城的这个小服装加工厂的服装将登上米兰时装周的舞台。
继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共享概念之后,近年来在浙江的服装制造业悄悄流行起一种叫“共享工厂”的模式。通过共享平台,网络卖家、设计师在网上发布订单数量和要求,借助大数据,跟有相应生产能力的工厂进行精准匹配。这种资源共享,类似顺风车拼车功能,平台会把有生产需求的商家和有生产能力的工厂,借助大数据进行精准匹配。分析同类商家和商品聚合,预测商家预期销量,数据传递给工厂,灵活调节工厂产能。
桐乡一家服装小工厂逆袭国际大牌 即将登上米兰时装周
研究设计图、挑纱线、看针法……从这个月初到现在,桐乡市欧莉服饰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耿亚贞就没有闲过几天。白天,登录电脑跟客户在线上讨论毛衫用料,去厂房指导新来的工人操作全自动纺纱机;晚上八九点,在正是大多数人吃饭、休息、娱乐的时间,匆匆扒拉几口米饭后,耿亚贞又要一头扎在设计师客户给她传送的设计图里,研究怎么把图里的美衣“变”出来。
“感觉一天24小时根本不够用。”梳着一头清爽短发、穿着一身自家工厂生产出来的黑色翻领羊绒大衣的耿亚贞说。在这个月,通过在网上对接的设计师,欧莉服饰生产的30款职场女人风格毛衣被参选进了米兰时装周,经过最后的挑款,其中一部分服装将在4月正式登上这个国际时装周舞台。
几年前,欧莉服饰还是一家给外贸公司做贴牌生产的针织毛衫加工厂,工厂里生产的服装耿亚贞都不会多看一眼。
2007年,带着为数不多的积蓄,耿亚贞一家来到桐乡,从纱线行业开始起步,通过对接外贸公司业务员手中的单子,做起了给外国客户打版、代加工衣服的生意。
“2007、2008年,我们雇用的工人还将近100人,每天,这些工人生产出来的1000多件衣服,就被货车拉走,通过飞机、邮轮送往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客户手中。”
挺过了金融危机的欧莉服饰,在7年后却不可避免地要直面外贸环境低迷的残酷现实。工人工资成本节节上涨,与之相对的却是工厂节节下降的出口单量。
2015年,耿亚贞开始接触阿里巴巴集团旗下1688的淘工厂。淘工厂是一个“共享工厂”概念的全新生产模式:淘宝卖家、设计师在网上发布订单数量和要求,借助于大数据,跟有相应生产能力的工厂进行精准匹配。也就是说,生产厂家可以将自己多余的产能分享出来,消灭行业淡季。
加入这个共享模式的淘工厂后,耿亚贞会在网上根据匹配客户发布的订单数量和要求,对接客户需求让工厂生产相应服装。
2017年全年,工厂就通过精准匹配天猫店、淘宝C店、1688批发店、设计师等20余位客户需求,接到了11万件订单,去年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今年预测销售额将达到4000万元。
通过淘工厂,耿亚贞的工厂不仅走出了每年长达5个月淡季的魔咒,原本的小工厂从去年开始成为各种时装周的常客。
除了对接天猫、淘宝等大单量的稳定客群外,随着平台开放设计师资源,耿亚贞开始尝试在网上“拼设计师”。
“虽然他们下单量少,但对服装的制作工艺要求更高。”耿亚贞说,去年受设计师邀请参加了上海时装周,“回想起T台上模特穿着自家生产的服装走秀的场景,直到现在,都觉得十分梦幻。这种感觉是赚钱所取代不了的,更多的是一种成就感。”
拼生产拼设计师
浙江“共享工厂”模式走红
同样来自于桐乡的亨奴也是从外贸转回内贸的生产厂家,最近几年逐渐成为定制工厂,成为APEC、杭州G20峰会等的礼服供应商。
事实上,“共享工厂”的生产模式已经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型途径,并被迅速复制。
日前,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制造业产能共享发展年度报告(2018)》,这份我国首个以制造业产能共享为对象的研究报告认为,淘工厂代表的制造业产能共享有望成为未来共享经济主战场之一。数据显示,2017年制造业产能共享市场规模约为4120亿元,比上年增长约25%,通过产能共享平台提供服务的企业数量超过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