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家村游客集散中心。潘学康 摄
核心提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时代,新要求,新使命。对于“三农”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来说,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美丽乡村》周刊今起推出“新时代·乡村传奇”系列报道,聚焦我省乡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产业振兴、环境改造、乡村治理等途径,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的故事,读懂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道。
浙江在线10月3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庆丽 见习记者 肖淙文 县委报道组 彭驿涵)在浙江数以万计的村庄中,安吉递铺街道鲁家村的发展,是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的。
眼下,白墙黑瓦的大型游客集散中心已经建成,大大小小的数十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陆续动工;载着游客的小火车,呼啸着穿行在18个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间,沿途可见翠绿的竹林、流淌的清溪、盛放的玫瑰,以及民宿、露天影院、房车基地等各类休闲旅游设施……
可就在几年前,这里还只是浙北地区的一个平凡村庄:山不够高,树不够茂;没有悠久历史,也没有名人故居,村民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生。
再看如今的鲁家村,却已成功实现了发展的“三级跳”:2011年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2013年起发展家庭农场,18家农场将整个村庄串联成一个大景区,2017年7月被纳入国家首批15个田园综合体项目之一,村集体资产从2011年的负债上百万元增长至如今的1.2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1年的1.9万多元增长至2016年的3.3万元……
山水还是那片山水,村民也是从前那些村民,巨变因何而来?“因为一个敢想肯拼的好书记,因为一个团结实干的村两委!”村民们的答案,却是出奇的一致。
寻路,为了村民的美好生活
从杭州出发,沿S11省道一过长思岭,路两旁便是鲁家村。全村16.7平方公里,2200多人,并无一人姓鲁。
相传明末清初时,一帮手艺人在战乱后陆续迁徙于此,渐渐形成村庄。由于大家姓氏各异,而村庄的命名又多依据宗族姓氏,几经争论,方才决定以土木工匠祖师爷鲁班的第一个字作为村名。
时至今日,先人们的这份工匠精神,凝结成一顶做工精美的16抬雕花木轿,陈列在游客集散中心的展示大厅里。而让全村人都心服口服的,除了鲁班,又多了一个新的名字,那就是村党支部书记朱仁斌。
采访时,在村里走上一圈,一路听到的都是跟朱仁斌有关的故事。
村妇女委员马丽华,此前是村里的出纳。她说,朱书记多次把自家存款无息借给村委创建美丽乡村,最大的一笔借款高达50万元。如今,大家能生活在花园一样优美的环境里,跟朱书记的无私奉献和创业精神密切相关。
家庭农场主陈贤喜最难忘的,则是当初朱仁斌为邀请他来鲁家村投资经营家庭农场,曾“五顾茅庐”进行劝说,最终让他承包下村里的300亩土地,着手打造万竹农场。
不过,在朱仁斌看来,这些不过是他作为村干部做了些该做的事情,“最关键的还是要找到一条适合鲁家村的发展道路”。
这条路上,朱仁斌带领大家踏出的第一步,是改变村里的卫生环境,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
安吉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绿色发展不动摇、共建共享不动摇,如此已经走过了十多年时间,这也为鲁家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环境。
为此,朱仁斌一方面身体力行,亲自参与捡垃圾、清河道等各项工作;另一方面带领村两委成员寻找各种资源,通过乡贤、各级政府等途径筹集资金。仅半年多工夫,鲁家精品村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村里前期投入的1700万元款项全部结清,村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2013年,全村13个自然村全部完成精品村建设。道路通了,村容美了,鲁家村还能往哪儿走?当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的“家庭农场”概念,让朱仁斌自信地走出了第二步。
村庄地形以低丘缓坡为主,适合发展现代农业,加上此前已有部分村民办起了养猪场、养鸡场和蔬菜种植场等,朱仁斌和村两委当即决定,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打造中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和示范区。
根据规划,全村先后引进了18家家庭农场,分别以果蔬、药材、竹园、高山牧场等产业为主。后来,村两委又引入社会资本,共同组建公司,其中,村集体占股49%,旅游公司占股51%,采用公司+村集体+家庭农场的模式共同经营。一条4.5公里长的铁轨随之建起,把整个鲁家村串联成了一个大景区。
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倡导下,朱仁斌又给村里定下了新目标——打造“田园鲁家”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以鲁家村为核心,辐射周边南北庄、义士塔和赤芝3个村,带动周边的村庄一起奔跑。
如此一步步走来,鲁家村已是今非昔比。朱仁斌说,别看村里每天都有新变化,但大方向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满足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干,村庄飞跃的底气所在
鲁家村村主任裘丽琴的颈脖上有道疤。
今年50岁的她,一头短发清爽利落,一双大眼炯炯有神。但这道长约5厘米、横亘在脖子正下方的红色伤疤,与她的强大气场相比,显得不那么协调。
“甲状腺总出问题,两年前去上海做了手术。”患病经历轻描淡写,但说起手术前了掉的一个心愿,裘丽琴的声调不自觉地高了起来。
2015年,为创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鲁家村决定在发展家庭农场的基础上,打造三产融合的特色景观。其中,集赏花、鲜花精油加工、花海住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300亩花海世界,是当时全村投入最大的一个项目。征地时,村民大多都积极配合,只有一位老人不肯签约,工程进度因此一拖再拖。
“其实就5亩地,却是分散在同一片区块内的,不拿到势必影响花海的建设效果。”裘丽琴说,由于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商谈无果,她忍住身体的不适,在一天晚饭后亲自上门拜访。
“你怎么来了?听说你病了。”
“我来做什么,你能不知道?”
“我就知道,你来了,我肯定得签。”
绕口令式的对话一结束,老人马上松了口,第二天便在征地合同上签下了名字,裘丽琴这才放心踏上了去上海的行程。
村里头的工作,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老百姓的诉求,纷繁复杂,需要得到村两委的及时回应。在鲁家村当了20多年村干部的裘丽琴深知这个道理。她说,自从2011年加入新一届村委、建设鲁家村开始,尽管工作量比从前增加了不知多少倍,自己却乐在其中,“毕竟,变总比不变要好”。
“白天在村委会,晚上在居民家里,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这就是我们村干部的工作状态。”今年65岁的村民楼佰义,在上海工作多年。近两年来,他被村里的发展所吸引,带着全家人重回鲁家村。如今,除了在公司上班的每月2000多元收入外,他每年还可拿到土地流转租金和一笔可观的年底分红,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没有一股子干劲,就做不出让老百姓信服的事。”这是朱仁斌经常对村干部念叨的一句话。
最近,他白天带着各路团队在村里参观,介绍经验;晚上又和村干部及公司管理层一起讨论公司的经营;平日里到全国各地招商引资,签订合作意向……急切的脚步声中,传递的是他对村庄未来的更大雄心。
人心,凝聚起来就有力量
这几年,鲁家村的变化究竟有多大?
村民们时常说起的一个故事便是明证:2012年春节,乡贤方钦江回村时迷路了。因为路旁溪边的旧房子,曾是他印象最深的“路标”,但突然间全都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村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标准篮球场、文化礼堂……
更深层的改变则在人心。
裘丽琴还记得,2011年,为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村两委筹钱买来的垃圾桶,放在路边成了摆设,一些人还是把垃圾往路上扔、往河里倒。一次村民大会上,这位风风火火的女汉子不禁落泪,感慨“想要为村里做点事,怎么就这么难?”
可渐渐地,她发现,村民们看到自己的时候,笑脸多了,眼神中也多了敬重。再后来,美丽乡村建设验收组来了。一位走在前头的村民,看到被风吹到路上的塑料袋,立马弯腰拾了起来,悄悄捏进手心……
大家都说,6年过去了,村里的变化他们看得见,生活的幸福感他们体味得到,没理由不支持村两委班子所作的决定。
回乡创业或就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约有五分之一已经回村开启了新生活。
出生于1989年的村监会主任柏文便是其中之一。农学专业毕业的他,2013年时在朱仁斌的热情邀请下回村里担任村干部,后来又承包了50多亩土地办起家庭农场,从事食用菌和灵芝种植,如今已是村两委中的骨干力量。
今年50岁的唐永前,不是鲁家村人,却以村庄为家,“除了睡觉,全部时间都花在这里,365天全年无休”。两年前,有着丰富景区运营经验的他,来到村中担任安吉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总监,负责村庄的各项经营性活动。
隔壁镇上的村民姚明月,干脆就把家搬进了鲁家村。村庄南面,总共150亩的果蔬农场,他已用心经营了3年多时间。
在这里,极具特色的帐篷旅馆已经建好,木屋式样的民宿进入试营业阶段,一株株精心栽培的石榴树结出了香甜多汁的果实……他期待着,等到村外的303省道明年通车、鲁家村正式对外营业时,这片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将会吸引更多游人的目光。
“中国农民梦,最美的农场”,正如这句写在村民广场上的大字所说的那样,无论本村人,还是外村人,大家的共同心愿,就是彼此携手,建设一个更美好的鲁家村。
评论:看见乡村 的价值
乡村的价值究竟有多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其中,首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更是让亿万农民信心倍增。
从原先的“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对农村定位的再认识,对乡村价值的重视,也是对城乡关系再调整、新型农业发展的回应。乡村现代化的概念正在形成,乡村的价值越来越被认可。
守着绿水青山的浙江,乡村有潜力,农人有期待。如何挖掘乡村价值?这里的千乡万村用实践探索着答案。
走进安吉鲁家村,新修建的鲁家“两山”学院已经进入最后的装修阶段,村委会办公大楼里“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的工作牌摆满大厅,展示着鲁家村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不好意思,上午事情太多,你们已经是我接待的第五批访客了。”刚结束接待活动的村主任裘丽琴匆匆赶来,此时,刚过上午10点,村里的工作节奏赶得上城市。
“快是一种常态,走路也只能用跑。” 裘丽琴指着眼前的办公楼说,如今,前来鲁家村学习、合作的访客与游人络绎不绝。通过美丽乡村创建、打造家庭农场、实现三产融全,鲁家村用6年时间完成蝶变,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平凡村庄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鲁家村的逆袭,只是浙江万千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在浙北长兴北汤村,当地村干部带领农民发展特色农业,通过芦笋种植摘掉了贫困帽子,又利用花卉产业特色旅游激发了乡村活力,实现了集体经济从三万元到数百万元的跨越发展。
诸暨解放村,村民以各自土地经营权入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探索出“保底收益+赠送10%股份+利润分红”的新型土地流转模式,单一农业生产升级成为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
浙南云和高胥村,依托木制玩具这一地方产业优势,线上市场发展迅速。昔日靠天吃饭、以农耕为主的山区农村,“摇身一变”成为直面全国、甚至世界木玩市场的“亿元淘宝村”。
各村因地制宜,不同的发展模式背后是相同的价值体现。乡村的增值之路,正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求索之路。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近年来,全省各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乡距离逐步缩小,美丽经济的梦想不断升腾。
今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又提出,大力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提升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
这是把以乡村旅游为主要特色的美丽经济培育成为浙江农民增收的新产业的一项民生工程,是实现从建设美丽乡村、经营美丽乡村向共享美丽乡村的一次新转型,也是把15年“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发展美丽经济、开辟农民增收路径的一次全新探索。
通过“万村景区化”建设,不仅能有效地提升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和颜值,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休闲农业等农业新业态的成长。农民,正在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农村,正在蜕变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截至2016年底,浙江97%的建制村完成村庄绿化、村道硬化、污水治理等环境治理;创建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2500个;启动五批172个重点村、868个一般村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项目;建成农村文化礼堂6527个。
从鲁家村等一批村庄的振兴,我们看到,乡村是有价值的,值得期待的。正确的政策指引、宽松的发展环境、充满创造性的农人,让现代乡村发展充满了源源不断的可能性。
“十九大为我们谋划了美好蓝图,再过几年,村里环境一定会更美,老百姓生活一定会更好。”鲁家村党支部书记朱仁斌说。
更多乡间奇迹,正待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