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园。(李江林 摄)
扶贫标准厂房。
(周衍平 摄)
桃源街道下桥村综合市场。
(王阳倩 摄)
海头村菊花展。(李江林 摄)
编者按:集体经济对于一个村来讲,就好比是“压舱石”。村集体经济强了,村级组织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各项工作才能有力推进,然后又回过头来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宁海是我市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较为集中的区域。据2015年统计,全市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下的112个薄弱村(社),宁海就占了74个。近年来,该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扶持薄弱村增强“造血”功能,把丰富的山林田地、标准厂房、旧民房、自然风光等资源转化为资产,薄弱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日前,笔者深入胡陈、前童、一市等乡镇,探寻薄弱村集体经济“成长”路径。
盘活沉睡山林,复苏集体经济
上星期四,笔者来到胡陈乡岙里王村。偌大的村文化礼堂堆放着刚采摘下来还没来得及出售的猕猴桃,数量有上万公斤,俨然成了临时的猕猴桃集散场所。社员们有的分拣,有的包装,一派忙碌景象。村党支部书记王启常说:“眼下正是猕猴桃上市旺季,每天有20多个小工在猕猴桃基地采摘。”
2012年年底,岙里王村委会从村民手中流转164亩荒田,用于种植猕猴桃,并成立了宁海县彩云果蔬合作社。合作社由村集体持股51%,其他26位社员占49%,共同经营猕猴桃基地。“那个时候,村集体虽有2000多亩毛竹山,但基本没有收入。”对当年的决策,王启常记忆犹新。
猕猴桃基地3年后投产,当年采摘了七八万公斤,不仅村集体有了可观收入,也让社员看到了发展前景。在经历两届猕猴桃节后,合作社有了盈余并实现分红,岙里王村还清了村庄前期建设“旧账”。
由于天气原因,今年猕猴桃减少,总量在1万公斤左右。王启常算了一笔账,村集体收入也有30万元。今年,王启常还有一个打算,把品相不好的猕猴桃发酵做成猕猴桃酒,创造更高的附加值。
集体入股+合作经营,开辟了一条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道路,让原本“沉睡”的乡村山海、土地重新焕发生机,集体土地由此变得值钱了。
一市镇缆头村位于宁海海岸线的最南部,人口605人,八成以上的村民靠种水稻、棉花为生,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缓慢,村集体经济出现“负债”现象。
穷则思变。村党支部对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调整:由党员带头,改造600多亩土地,原先每亩产出300元的水稻田、棉花田,变成了现在亩租金3400元的养殖塘,收益增加了十余倍。去年年底,缆头村又将村集体的约2万株白枇杷树统一开发,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村里的一些失地农民到枇杷山上做小工,一个月可挣2000多元。
从负债到如今每年收入250多万元,缆头实现了从穷渔村到富裕村的华丽转身。当了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叶显焦见证了这些年缆头村发展的点点滴滴。他说,村集体经济收入80%返还给村民,剩余50多万元作为村庄建设资金。缆头村先后完成了蛇蟠滩涂返回养殖塘的改造工程,完成了河道整治和村主干道路的硬化工程,荣获浙江省民主法治村、宁波市全面小康村等荣誉称号。“村庄美了,回来的人也多了,古老的渔村正唱响悠扬的渔光曲。”
通过深挖山海资源,宁海全县共流转土地25.24万亩,流转率74.52%。一些低产地、荒地、滩涂经过改造,成为标准化养殖塘,为薄弱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益。
开发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汽车驶过力洋海头村,种植在公路两边大棚里的菊花生机盎然,花期早的品种已经迫不及待地露出了花朵。再过一个多月,海头村将迎来第二届菊花文化节。
海头村没有种植菊花的历史。近两年,海头村村委会利用山环水绕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湿润性季风气候条件,大力引进栽培菊花,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培育路子。
“海头村气候、土壤、光照适宜菊花生长发育;降雨量、地下水量、周边河道完全能保证菊花种植灌溉的需要。”海头村村委会主任施照成告诉笔者,村党员干部专程到河南开封等地考察,引进优质种子资源,学习先进栽培技术。2016年,该村开发种植了50亩菊花基地,并成功举办第一届菊花文化节。因为一张俯瞰视角拍摄的遍地菊花的照片,海头村一跃成为“网红”,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去年,菊花给村集体经济带来30万元的收益。
为鼓励村民们种花,海头村采取的是“由村里采购花苗让村民种植,再由村里收购菊花”的模式。通过价格“剪刀差”保障了种花村民的收入。今年,海头村菊花品种共有45个。眼下,村里正在为第二届菊花节的举办而忙碌着。村党支书记庄允肖告诉笔者,近两个月时间的花期,游客来了自然不会只看花、买花,人最多的时候,村头卖麻糍、烤芋艿的,一天也能赚好几百元。“赏花经济”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为村民带来了额外收益。
这些天,同样忙碌而又满怀期待的还有胡陈梅山村的村干部和村民。进入村口,垂钓基地、音乐酒吧映入眼帘。从山下拾级而上,掩映山间的10幢装饰一新的小木屋令人眼睛一亮。
再过一段时间,由镇村投资开发、香港高远文旅集团管理运行的“心宿无尘”项目就要揭开面纱了。
梅山村生态环境优越,但村集体收入只靠土地和养殖塘租金。村“第一书记”胡苗平说,发挥生态优势,发展民宿经济,成为大家的共识。
经过牵线搭桥,与香港高远文旅集团合作开发精品民宿,成功引入“心宿无尘”人文度假空间项目。项目围绕梅花山庄区块进行打造,村口闲置的粮库被改造成音乐酒吧。从今年起,经营方将按照每三年一提升的模式,在15年的期限内,租金从每年35万元逐步增加到50万元,将彻底改变梅山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
说起香榧种植,地处大山深处的黄坛镇里天河村声名在外。自1992年引种香榧至今,该村已拥有5万株香榧,是宁波市唯一的香榧产业基地,人均香榧种植面积1.4亩,每株产值5200元。
如今,香榧产业为里天河村民贡献了一半的人均收入。而从全村香榧树长势来看,还有1000多亩处于幼林期,其中550余亩香榧在三年内陆续进入始果期。随着这些香榧树的投产,产量以三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去年,里天河村香榧鲜果产量7.5万公斤,其中村集体0.75万公斤,村集体仅此一项增收35万元。
在宁海一些乡村,借助徐霞客旅游开篇地这张金名片,开发采摘观光、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事体验等项目,已成为一种趋势。
拓展增收渠道,实现扶贫与发展共赢
“我们农村人也住上了城里人的大套间。”这两天,宁海前童镇双桥村村民童伟春特别高兴,村里进行农房两改,他们家分到了双桥嘉园180平方米的新房。
2014年,双桥村启动总投资1.4亿元的农房两改项目,去年年底完工。“目前双桥嘉园一期房子已分配完毕,其中30%街面商业用房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是村集体可持续创收的重要渠道。”村党支部书记童先挺介绍,接下来二期“农房两改”将投资6000万元,让更多的村民受益,也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西店铁江村去年6月启动建设铁江夜排档项目。总投资600余万元,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配套建设停车场、公园、公厕等设施。为统一对夜排档经营秩序、食品卫生、安保维护等进行管理,铁江村专门注册成立了餐饮服务公司。目前,铁江夜排档共有摊位15个,主要经营近海野生和养殖海鲜,每个摊位以每年3.8万元到5.2万元不等的租金出租,该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加50余万元的收入。桃源街道下桥村综合市场投入运营后,该村每年可获得稳定租金500万元。
宁海还统筹使用市县两级扶贫资金,积极探索建造标准厂房,稳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当前全省单体投资最大的扶贫项目——宁东扶贫标准厂房项目就是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的一个典型案例。扶贫标准厂房建设资金由原市扶贫办、宁海县财政、宁海经济开发区共同承担。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07亩,设计标准化厂房单体合计21幢,其中标准厂房面积6.5万平方米。
根据管理使用办法,各经济薄弱村租金收入享受面积为61483平方米。2013年单层厂房租金价格为每月每平方米9元,二层、三层厂房为每月每平方米7元,近三年内租金每年环比提高5%。截至目前,出租13幢厂房,2015年收入超过185万元,2016年收入超过200万元。这些租金全部分配给93个重点扶持村。按目前每平方米100元的年租金价格计算,在全部租出的情况下,每年可创造500万元以上的租金收益,全县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将随着标准厂房租金的逐步提高而稳步增加。该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既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也是扶贫方式的一次重大转变。
新闻链接
近年来,我市探索新形势下消除薄弱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扶持途径和经营管理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资产结构不断优化,盈利能力不断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2016年,全市村级集体总资产872.88亿元,比上年增长9.8%,村均3095万元。实现村级集体总收入72.03亿元,村均255万元。
各地坚持因村制宜,与时俱进,形成了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1、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利用集体山林、海塘等农业资源,采取直接经营或资源入股、使用权转让等资源开发经营方式,将自然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培植村级稳定收入来源。余姚市利用山区水利资源多的优势,以政府补贴、资源入股等方式为老区有条件的村建设小型水电站,每年收益2000多万元。鄞州区湾底村借鉴发达国家农场模式,将村民的承包地集中起来,发展成拥有15个参观点、3条特色旅游线,集农业观光采摘、乡村休闲、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农业庄园,2016年村集体可用资金3000万元,年终每名股东(社员)分红1.1万元。
2、盘活存量资产发展物业经济。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环境,综合利用区位优势,对空置的校舍、村办公用房、旧厂房、农业生产管理用房等进行升级改造利用,多方筹资建设标准厂房、三产用房、外来人口公寓等,采取物业租赁方式,获得稳定长效收入。慈溪市村集体经济组织共拥有物业用房165万多平方米,年租金收入1.5亿元。
3、拓展配套服务发展服务经济。依托块状经济和特色产业区,通过提供仓储、运销、信息中介、土地流转、通用设备、集散场地、水电供应等有偿服务,实现服务增收。余姚市陆埠镇江南村发展水暖器材质量技术检测等集体服务产业,使村级集体收入每年净增100多万元。
4、把握时机加快发展新业态。紧抓全民休闲时代机遇,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和美丽乡村、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资源,大力发展农业科普实践、观光休闲、农事体验、民宿客栈、健康养老等新型业态,实现村集体房屋、土地价格和入股分红同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