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杨月峰经常会到位于德清县新市镇乐安村的“生态资源化处理中心”走一趟。作为德清城乡发展有限公司新市项目部经理,他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管理工人,把收集后分类的餐厨垃圾通过生化处理,变成有机肥,实现“全降解”减量目标。“生态资源化处理中心”负责新市、钟管、禹越、新安等东部4镇的餐余垃圾“消化”,目前日处理量在10吨左右。“现在百姓的饮食习惯变化很大,每天收集的垃圾不多,只有五六吨,制作的肥料,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村民。”杨月峰说。
在德清县,像这样的垃圾资源化利用站,已经覆盖该县80%的行政村,其中9座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站和2个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实现城乡垃圾收集覆盖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今年6月,德清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百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区、市),尤其在农村垃圾分类概念和资源化利用率方面,得到了国家住建部的肯定。
德清近年来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新模式,推进农村垃圾资源化、减量化,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政工科工作人员姚佳期告诉记者:“按照农村垃圾‘四分四定’原则,目前德清已建立起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及定点投放、定时收集、定车运输、定位处理制度,全面开展农村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工作。”
垃圾不分类,是农村“老底子”的陋习,革除陋习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参与。“最初,大家对垃圾分类的概念不是很清晰,不同的人接受能力也是不同。”姚佳期坦言,群众工作是难点更是突破口。
为此,德清积极组织开展入户指导操作,对村书记村主任进行宣传培训,再由他们对村民小组组长进行一对一的宣传培训。“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还走家串户进行垃圾分类宣传,确保一户都不能落下。”一张垃圾分类科普网在广袤农村铺开。
这场垃圾分类总动员,也折射着因地制宜的德清智慧。记者了解到,根据农村人口分布、生活垃圾产量与构成情况,德清结合西部山区、东部平原的地理特点,统筹规划垃圾资源化利用站站点分布,科学制定适合农村的分类减量和垃圾收运模式。
如今在德清农村,每户门前配置有一个蓝色(30L)垃圾桶,用于投放可堆肥垃圾,每4至5户配置一个绿色(120L)垃圾桶,用于投放不可堆肥垃圾。“腐烂的垃圾放到厨余垃圾桶里,其它的放在大垃圾桶。”下渚湖街道塘泾村村民陈金花说。“生物堆肥的资源化再利用非常有效率,今天倒进处理中心的垃圾明后天就可以变为肥料再利用了。”德清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产出的肥料有一部分会作为奖品分发给参与垃圾分类的民众,还有一部分用到绿化养护上。
据悉,德清今年还将建设1座日处理20吨的集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中心、有机肥农业应用示范中心、产物高值利用深加工中心、果蔬及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为一体的德清县城乡环境综合体示范基地。同时,正式启动县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