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30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李风 留双艺 巫云 记者 余丽) 近年来,地质灾害的情景剧在丽水市轮番上演。2015年11月、2016年9月相继发生的里东、苏村特大型山体滑坡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丽水人痛定思痛。地质灾害依然频繁发生,但现在丽水人主动作为,开始跑在地质灾害的前面。
主动防灾
“即查即搬即治”见效
面对防不胜防、猝不及防,极易造成重大伤亡的地质灾害,丽水市转变防御思路,从被动发现到主动排查、被动预防到主动预防、被动排险到主动治理,从“慢查慢搬慢治”转向“即查即搬即治”,开启“大搬快治”攻坚战。
“以往不完全清楚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家底’,直到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基层报告了,才知道哪里出事了。” 丽水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站站长朱岩华说,近两年来,丽水市每年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大排查,摸清了全市691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新情况,为防灾提供科学依据。
“过去是台风来了才组织防灾工作,现在是汛期前将地质灾害隐患点人员临时转移出危险区。”朱岩华介绍,今年以来,丽水市全力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群众汛期撤离和避让搬迁工作。
汛期前撤离、避让搬迁跑出“丽水加速度”。截至5月3日,全市全面完成了34810名受威胁群众汛前撤离工作,撤离率达100%。截至8月7日,全市34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6857户21845名群众完成避让搬迁协议签订,签约率为年度任务的174.0%;344地质灾害处隐患点6766户21754名群众腾空房屋,腾空率为年度任务的173.3%;33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6281户20205名群众拆除房屋,房屋拆除率为年度任务161.0%。全市实现了地质灾害汛前撤离、协议签订、房屋腾空、房屋拆除“时间过半、任务过百”。
“幸亏人员提前撤离了。”今年6月16日,丽水市国土资源局莲都分局工作人员在小箬坑村滑坡现场说。15日18时左右,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小箬坑村发生滑坡,规模50立方米,滑落的土方正好埋在老房子的位置上。由于该地质灾害隐患点3户15人4月底前已经全部撤离,旧房已全部拆除,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正是这个原因,国土资源部门无需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在排查的基础上,丽水市确定地质灾害防治策略是七分搬、三分治。据介绍,眼下,全市百个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全面推进。截至8月7日,全市已开展治理项目勘查设计190个,其中进入施工阶段101个,完成治理验收60个。
必要的科技手段也开始用上。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无法靠人工监测,就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提高监测的精准性。“近两年,遂昌县加大投入,在5个滑坡隐患点上分别安装了监测仪,可以实时测出隐患点上的雨量、位移等细微的变化情况。”遂昌县国土资源局地环科科长王雨民说。
加固基础
群测群防体系管用
洪发强当了六七年的地质灾害监测员,汛期常在其他村民的房屋后山巡查,没有想到这场灾害竟然“光顾”了他家。
洪发强是遂昌县妙高街道北门村村委会主任。今年6月29日上午8时多,他发现自家屋后挡墙出现一条5米多长的裂缝,便马上向驻村干部和国土资源部门报告。国土、街道干部迅速赶到现场,组织受威胁的3户14人撤离。一个半小时后,该处就发生山体滑坡,土方掩埋了洪发强家里的大半个厨房。
这起成功避险的事例,再次彰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作用。王雨民与地质灾害打了17年交道,见证了本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建设的历程。“虽有群策群防体系,但抓落实不够。”王雨民举例说,地质灾害隐患点都在山上,山高林密路难走,过去有的巡查就在隐患点周边或者村边转一圈,很难发现隐患点的变化情况。
“苏村发生的山体滑坡,再次敲响了生命的警钟,遂昌县更加重视群测群防体系建设。”遂昌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周世岳介绍,部门、乡镇(街道)落实责任、配合联动,形成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力;加强群测群防员队伍建设,将村级监测员报酬补助由原来每人每年500元至8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500元至2000元;建立巡查奖励制度,对优秀群测群防员实行表彰和奖励。
群众的防灾意识明显提高。“有天晚上12点,在妙高街道叶坦村的公路上,本地一位司机发现公路边坡有碎石掉落在路面,连忙拨打了110,110把情况转给了我,我冒雨赶到现场一看,路面上只有约半立方碎石。” 王雨民说。
今年汛期以来,丽水全市发生地质灾害灾情、险情17起,无人员伤亡,其中成功避让3起,避免人员伤亡34人。尽管如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大搬快治”行动仍在攻坚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