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宁 李茸 郁馨怡)一张方方正正的社保卡,是如今嘉兴市王店镇南星桥村村民们的医保“报销单”,尽管只有巴掌大小,但它勾连起一代代人的故事——
1990年,南星桥村的几位村民第一次从村委会领到了10元、20元的医疗报销金。他们紧握着这一沓并不算厚的钱和一纸报销单据,数了又数。自此,嘉兴的一部分农民结束了没有医保的历史。
上世纪90年代,这些由村委会自发集资的费用,拉开了嘉兴市农村合作医疗的序幕。很快,这一做法被推广到乡镇、市(区)。跟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嘉兴的农村合作医疗成为全国标杆,医保报销凭证也从一张纸变为一张卡,减轻了万千农民的看病负担。
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大幕在全国拉开,嘉兴成为改革试点。南星桥村19村民小组组长钱金荣在村子的大会堂里领到了一个“艰难的任务”——收齐全组30户村民、每人20元的医疗合作筹集资金。
为了能让村民们安心交钱,钱金荣挨家挨户解释,合作筹集资金就是自己交一部分钱、村里再交一部分钱,共同组成的医保资金可以报销一部分看病、买药的费用。令他没想到的是,几天时间内,30户村民们都交了钱,他们告诉钱金荣:“我们不想生病了靠忍着,这钱,得交!”
一笔笔钱筹集到村委会,如何让村民们按时拿到报销金,成为村干部们的责任。时任南星桥村村支书陆小平成了村民们的“报销跑腿员”。由于报销窗口设在距离村子50分钟车程的王店镇人民医院,许多忙于农活、上了年纪的村民不方便去,每个月,陆小平就骑着自己的摩托车来回南星桥村和王店镇人民医院,将一张张手填的报销审批单换成一叠叠现金,仔细分发给村民们。
时代变迁,一张报销单,也成为嘉兴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随着政府每年投入和个人出资比的提高,王店镇建设卫生院院长谢海荣看着人均筹资水平从20元到100元,再到400元……2005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兴起,卫生院的报销窗口里装上了一台刷卡机,村民们领到一张磁条卡,纸质报销单正式成为过去。今年7月,卫生院已实现实时结算,村民们不再需要为了报销到镇上去。
“新农合”在全国推广的十年间,嘉兴市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的全覆盖,合作医疗就像一张坚实的大网,守护着居民健康。
2年前,钱金荣不幸被确诊为肺癌,这位曾经为医保金四处奔走的村民小组组长没有想到,如今高额的医疗费用也有了保障。根据嘉兴市的政策,肺癌被列入10种可按照住院比例报销的规定病病种。根据政策规定,钱金荣的全年看病费用4000元以内的部分可报销40%,4000元以上部分报销比例达65%。
为了看病,钱金荣辗转于王店镇建设卫生院、嘉兴市第一医院和浙江省肿瘤医院。2017年,浙江全面推行异地报销,他可以放心地到杭州的大医院进行治疗;今年,钱金荣的个人缴费金额上升到了每年430元,财政补助标准为每年990元。政策的不断调整,也让他在使用更好的抗癌药时有了保障。
几十年间,嘉兴一个个报销窗口也发生着变化。王店镇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晓斌,曾是镇上社会事业所的居民医保专员,过去为了报销,他每周要到王店镇人民医院窗口上班。如今,随着医保社保资金的统一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每一个窗口工作人员都能“无差别”受理医保报销。
在钱金荣的家中,墙上贴着几张孩子的奖状。老人说,两个孙子从出生起就已经缴纳医疗保险金。今天,“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南星桥人,正自信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