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老工业园升级科技城 旧城中村变身“金融小镇”

“三改一拆”打造浙江新天地

2018-10-09 10:29  来源:杭州网 记者 叶锡挺 通讯员 吴邱晨 黄平

杭州馒头山社区改造前后。

  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的浙江也有“成长的烦恼”。5年前的浙江,就遇到了发展的困境——大量违法建筑、低端产能过剩、土地利用不合理……

  发端于2013年初的“三改一拆”行动,以大拆大整破除“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倒逼转型升级,以大破大立加快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重塑经济结构,以大建大治重塑山河、优化环境,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开辟了新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创造了良好环境,更为“两美”浙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的浙江大地,一个个“城市顽疾”城中村已经实现华丽转身,新公园,新小区拔地而起。“新辟”的100多万亩土地,不仅仅是浙江发展的一个新引擎,更是老百姓美好生活的栖息地。

  违建拆出新天地

  有“绿洲”有新城还有新机遇

  进入2018年,浙江“三改一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站在历史纵轴上,回顾过去的五年,能清晰地发现2013年初浙江作出“三改一拆”决策对全省未来发展的深远意义。

  今年上半年,全省GDP25674亿元,同比增长7.6%。今天的浙江,在转型道路上已经脉络清晰。但是五年前,浙江经济面临的局面却要复杂得多。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遍地“块状经济”,在造就浙江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成长的烦恼”:土地要素对发展的制约空前严峻;低端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大量违法建筑,以及大量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更演变为“低小散”的集聚区、“脏乱差”的集中地。

  破旧立新,首先是拆违建。去年,嘉兴海盐县白洋河湿地公园四期全部建成对外开放,这个市民如今当成休闲好去处的地方,5年前还是一条“臭河”,鱼虾死绝、路人掩鼻。海盐县武原街道“三改一拆”办主任褚恩东告诉记者,“三改一拆”开展以来,关停了园区内69家固废企业。

  福田街道商博物流区块,曾是义乌市违建面积最大的地方,一度乱象丛生。在拆违2.7万平方米、迁出165家物流企业后,这一片区被规划为国际陆港新区,集中布局智能仓储、空港物流和综合保税等功能区,为义乌经济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小到建公园,大到建一座城,浙江拆除的违建为发展腾出了新的空间。去年,位于温州的浙南科技城云谷项目接近尾声,至此,占地30万多平方米的浙南科技城的最后一块拼图也已经完成。

  这座科技城立足的地方,原本是老旧工业园区,区域内还有30多万平方米违章建筑。2016年,作为温州市体量最大的旧厂房拆迁项目——浙南科技城北起步区一期,仅用了68天,完成了48家企业征收协议签订,签约率达92.3%,征收土地面积449.6亩,并于9月14日成功拆除首家工业企业。

  或发展新空间,或休闲新去处,“‘三改一拆’为浙江腾出了100多万亩稀缺的土地资源。这些土地除了用于公园建设、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完善,还有一小部分安置拆迁户,最重要的是为很多产业项目腾挪出了空间,对浙江经济转型起到了积极作用。”省建设厅副厅长、省“三改一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沈敏说。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三改一拆”坚决除清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优化新增产能布局和结构,打破拖累发展的坛坛罐罐,为浙江发展腾出新空间、开辟新境界。据统计,“三改一拆”行动以来,全省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0.28亿平方米,腾出土地100.97万亩。

  “城中村”实现华丽变身

  城市“伤疤”成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说到“三改一拆”给百姓的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莫过于城中村改造。

  曾经的城市“牛皮藓”,如今的城市新地标。“城中村改造和其他的拆违不一样,涉及到50多万户家庭。”在谈到城中村改造工作时,沈敏坦言,城中村涉及面广,牵绊着城市的健康发展,根除它需要大量的资金。

  城中村改造到底有没有必要?去年,杭州的白沙泉摇身一变,以“并购金融小镇”的新面貌示人。

  违章建筑、危旧房、占道经营、电线如蜘蛛网般错综复杂……名声在外的“夜宵一条街”白沙泉,在每夜食客的喧闹背后,垃圾成堆,安全隐患很大。

  2015年下半年,白沙泉开始了城中村改造,共拆除3.5万平方米违章建筑,紧接着,危房改造、外立面整治、公建配套提升……如今的白沙泉,取而代之的是青、白、黑三色配搭的漂亮小楼,鹅卵石游步小路环绕其间,整个白沙泉散发着郁郁葱葱的绿色气息。更重要的是,这里成了杭州金融副中心。通过城中村改造,这样的变化,杭州还有好几处。

  有些地方的城中村改造之后,成了旅游的好去处,比如,从违建遍地、群租房聚集的城市“烂疮疤”,到面貌一新、设施完善的杭派新民居,馒头山社区成为旅游新景点,居民们见证着生活的巨大变化,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或产业更加合理,或新辟商业中心,或成住宅区。2017年,全省848个城中村蜕变,23.68万户家庭住进了新房,原本城市的顽疾成了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从“你来拆”到“我要拆”

  “三改一拆”成法治中国的新样本

  拆违被称为“天下第一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浙江的答案是:党员带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年前,浙江违建存量不小,如何拆起?这是一个最现实也最难的问题。衢州的清莲村紧靠莲花集镇,地理位置颇优。但是村里的“一户多宅”难题始终是个顽疾。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面对“一户多宅”整治这场硬仗,清莲村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统领作用。村党支部书记许伟平多次召集全村党员干部召开会议,充分认识“一户多宅”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党员周金水因自家围墙在道路转弯口,影响交通视线,存在交通隐患,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周金水连夜拆除自家围墙32.4平方米,村民无不称赞。党员就是要带头,一周之内,全村涉及整治的11户党员干部全部拆除到位。

  虽然村民都知道“一户多宅”属于违章建筑,但毕竟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如何让这项工作得到大多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村支部书记许伟平说,只要公平公正,为了村的整体面貌,大家也是愿意拆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整个村就实现了户户门前可通车,村内“弄堂”变“车道”的华丽转身。

  党员带头,群众积极参与,龙泉市创新推出“三改一拆”房长制,让群众都参与进来进行监督。

  “房长制实施之前,村民对拆违工作有许多误解;房长制实施之后,由于宣传工作和巡查工作做得到位,村民由误解到理解,由争议到建议,由观望到期望。”龙泉市剑池街道六村党支部书记季金养说,房长制实施后,一改部分违章人员未受到应有处罚,守法者未得到奖励的现状,责任直接落实到村党员干部身上,村民对拆违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发现违建及时上报,村民沟通及时顺畅,将拆违变成了一项得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全民运动”。

  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三改一拆”不仅成了法治浙江建设的大平台、试验田和活教材,也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效载体。

  公平公正,全民参与,不仅给浙江经济发展转型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群众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据统计,浙江全省“三改一拆”受益群众户数达到了762.84万户。

编辑:潘洁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