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7月27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王逸群 通讯员 蔡裕锋)7月26日至27日,杭州市派驻第十批市42名“第一书记”聚集在建德,参加“第一书记”培训班。
去年11月,杭州市挑选42名优秀人员担任第十批农村工作指导员,并兼任下派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这次,是42名“第一书记”首次集体“充电”。
在两天时间里,他们如何碰撞思想?在面对面交流探讨中,为驻村难题找寻到哪些出路?
产业发展找寻“新商机”
现场学员各有妙招
全面“消薄”,浙江在去年部署“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到2019年底全省消除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下薄弱村。
对于杭州而言,则要在今年底,全面消除集体经济总收入20万元以下的村和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要让全市309个总收入市定薄弱村和258个经营性集体经济薄弱村“摘帽”。
这个数字看起来并不多,但对于“无产业、无财力、无资源、无劳力”的“四无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现在很多村民比村子富。我们没有人脉,没有资源,也没有行政管理权,怎样才能拓展渠道,为集体经济带来收益?”
现场交流一开场,台下的一位“第一书记”立即抛出了这个问题。
“发展产业,要充分挖掘你们所在单位的优势资源,也要充分找寻当地特色。”杭州市农办负责人倪成良说。
很多“第一书记”在驻村9个月后,不仅已经完成“消薄”任务,甚至还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在现场,他们也分享了经验。
“很多人问我要如何发展产业?我们的秘诀是发掘当地现有的资源。”担任桐庐县百江镇乐明村“第一书记”的陈竹青说。
乐明村以农业生产为主,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1.5万元。陈竹青盘活现有资源,试水“先锋致富直通车”,将当地的农产品销售出去。
直通车开进村,山里货进杭城。从去年12月起,村“两委”共同参与输送百江农产品进杭城。通过预定配送加零售等模式,村农产品销售额已达27万余元。“村民也能在第一时间拿到货款,极大地提升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激情。”
在农产品直通杭城的同时,陈竹青再次思考,如何能够减少运输成本,将城里人直接引进来?“于是,我们将邻村景点、饭店、游乐园进行简单整合,形成了一条吃住清水湾、行游天子地、娱购双坞乐明村的点单式农旅线路。” 陈竹青说。目前,乐明村已接待15批会议团队。
在这42个村子里,“第一书记”因地制宜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项目,也有不少已经落地。
比如,“第一书记”赵水齐所在的淳安县汾口镇茅屏村,其土地资源是最大的资源,与此同时,大多数村民又以养蚕和种茶为生。
考虑到这两点优势,赵水齐与村“两委”共同商量了一条致富路。经多方努力,茅屏村最终引进了千岛湖康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在淳安汾口镇注册,驻点茅屏村,注册资金1000万元。
“公司运营起来后,不仅能够增加村集体收入,也为附近农民种桑养蚕开辟了第二条出路,两全其美。” 赵水齐说。
“消薄”工作如何深化?
党建引领是关键
“尽管我们依靠原单位和自己的资源为村里带来了资金资源,但我们的主要工作还是协助村‘两委’工作。”交流会的分组讨论上,当“第一书记”在探讨如何开展接下来的工作时,派驻建德市大洋镇建南村的“第一书记”董磊毫不犹豫地说。
培训课堂上,曾任“第一书记”的建德市全域旅游办常务副主任谢照昌的一句话,在他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要主动和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等现任村‘两委’干部交流,就自己的调查提出建议,争取他们的支持,形成村‘两委’的决策和思路。”
如何协助村党组织书记抓日常工作?在董磊看来,“第一书记”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规划带好班子队伍、助推经济发展、联系服务群众、化解矛盾隐患、规范民主管理等。
“如果村干部不支持不配合,什么工作都很难开展。”董磊说,“在很多薄弱村和涣散村,存在着村干部不团结的问题。我们的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协调,让村‘两委’共同推动乡村发展。”
一方面要配合村“两委”,一方面也要强化监督党建工作。董磊觉得,“第一书记”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面对软弱涣散村建章立制,完善基层党建工作。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第一书记’首先要舞好党建工作这个龙头,切实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
在工作中,董磊发现,当村里的党支部也按照规范开展党员活动,支部委员也有机会为村里建言献策时,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共同参与到建南村的村庄建设和集体经济增收工作中。看到了成效,在这次的培训交流中,董磊也将经验分享给其他的“第一书记”们。
“今年是‘消薄’的攻坚期,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场培训,帮助‘第一书记’厘清思路、找到发展路径,在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过程中强化村干部主动作为,找到一条最适合本村情况的发展路径。”杭州市农办负责人倪成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