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的探索思考——关于杭州市乡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8-07-13 08:47  来源:杭州网—杭州日报 徐立毅

  徐立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的重要内涵,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根据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和杭州市委开展“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蹲点调研活动的要求,今年以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主题,聚焦产业兴旺这一重点,我分别到建德市的寿昌镇山峰村、钦堂乡葛塘村、杨村桥镇草莓小镇、航头镇大店口村,淳安县的枫树岭镇下姜村、枫树岭镇源塘村、枫树岭镇薛家源村、大墅镇大墅村、大墅镇桃源林家村、安阳乡五堡村,西湖区的双浦镇等地开展了实地调研。

  调研期间,我们走进农家小院、走到田间地头,召开有关村“两委”负责人、种植大户、农技服务人员、农业企业负责人、扶贫干部等不同群体的座谈会,走访退休村干部、困难群众、致富带头人、妇女代表、老党员、村民代表等农户30余户,倾听农村群众的呼声诉求,仔细了解农村发展的点点滴滴。通过调研,切身感受到了杭州农村这些年来的大变化大变样:农村变美了,农业变强了,农民变富了,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2∶1缩小到2017年的1.85∶1,城乡统筹发展效果显著。

  在调研中也发现,杭州“三农”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三农”工作仍然是杭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短板。特别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虽然近年来农村电商、民宿经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但普遍存在层次低、规模小、布局散等问题,还处在碎片化、粗放型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作进一步提质增效。对调研中发现的好的做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杭州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几个方面的理性思考。

  一、要把保护绿水青山作为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本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宝贵财富和最大优势,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底色和底气。调研组所到的建德、淳安等乡村,大多都是群山环绕、溪水潺潺,生态本底好,乡村韵味足,绿色经济、美丽经济发展迅速。像淳安县的枫树岭镇,抓住近年来省市部署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契机,以辖区内的下姜村国家AAA级风景区为龙头,充分利用淳安第二大水库枫树岭水库、淳安第一高峰磨心尖、“遂阳第一景”白马乳洞、凤凰庙古村落群等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进了风林港旅游综合体等大项目,走出了一条具有枫树岭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

  调研发现,不少乡村虽已开始往这个方向尝试,但大多还是起步阶段,对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关系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的办法不多,普遍存在低水平模仿、单一模式重复发展等问题,有的甚至为了发展经济而把生态破坏了。对此,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在加强山水林田湖保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做好把生态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资源、产业优势的文章。要坚持美丽发展,把农业“两区”建设与打造绿色农产品基地、发展田园体验、建设美丽田园、美丽庭院、美丽乡村结合起来,让劳作变体验、田园变公园、农村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要坚持特色发展,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环境整治与发展特色民宿经济、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养生健康结合起来,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农村竞争力。

  二、要把推进土地流转作为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基础

  推进土地流转,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在西湖区双浦镇调研时发现,这几年双浦通过开展农村土地全域综合整治,逐步实现了农田集中连片、空间形态高效节约的土地利用格局,目前已流转土地21205亩,共涉及20个村、6160户农户、2200户经营户,土地租金从每年1000元/亩上涨到2000元/亩。建设了占地4200亩、投资5.4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0万-200万元,当地农民就近在产业园工作年收入达到5万-12万元。在淳安县的大墅镇,他们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大力发展彩色农业、观光农业,实施农旅融合发展,成效很好。目前大墅镇已流转耕地12824亩,成立了73个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建设了千亩粉色桃花等“五个一千”彩色农业基地,有效带动了全镇乡村旅游发展。

  而相比于点上的成功例子,杭州市面上的农村耕地利用碎片化问题依然突出,土地流转规模小,去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仅51.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乡村产业发展。对此,可大力推广西湖区双浦等地的经验,全面推进土地全域综合整治,加快提高农田集中连片流转规模,并将土地流转与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推动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走具有杭州特色的质量效益型农业发展路子。

  同时,要通过农房建设审批必须带农房设计方案等形式,抓好农房建设管理,加强对村庄风貌、建筑形态的引导和管控。要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使农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养老、文化等产业的有效载体。

  三、要把培育新兴业态作为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切入口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现代民宿、乡村旅游、养生健康等新业态、新模式,顺应当前社会消费升级的大趋势,符合乡村产业发展的规律,是乡村产业发展极具潜力的新增长点。现在杭州各地都把培育发展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都在想方设法抢占先机、赢得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

  在淳安县下姜村,我在与余红梅等民宿经营户交流中得知,下姜村的民宿已经从4家扩展到了23家,2017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16万人次,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因此比2001年增长了十倍多。在建德市航头镇了解到,大店口村瑞德农业基地近三年线上销售额都占了总销售额的2/3,最为突出的是水果玉米,仅去年在微信平台上的销售就超过了100万元。这些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兴起,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但从点上调研和全市面上情况看,各地农村在这方面的情况又都差不多,基本就是采摘、民宿、电商、旅游“几板斧”,而且规模普遍偏小,档次普遍不高,特别是跟风模仿现象比较突出,同质化竞争问题较为严重。这样的发展,对乡村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对乡村振兴都是不可持续的,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对此,我们认识到,各地农村在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时候,要立足各自实际,把“长板”拉长,而不是一味去补齐一般性、大众化的短板,通过最大化发挥优势形成别具一格、辨识度高的特色,提升自身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核心竞争力。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质量兴农之路,加大“互联网+”助力乡村产业的力度,深度嵌入并作用于产业链的各环节,让农村各种新业态的供给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的跨界融合发展,通过农林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性的“第六产业”,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农村新兴服务业联动发展。

  四、要把社会力量参与作为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助力

  推进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农村外部力量的注入,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这就需要借助城市的力量、市场的力量、资本的力量。

  我在枫树岭镇汪村调研时发现,早在2005年,汪村就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引进了日本丸新柴本制茶有限会社,投资1.28亿日元成立了丸新柴本制茶(杭州)有限公司,公司现有茶叶基地694亩,其中种植高标准有机茶350余亩,并通过了QS认证以及欧盟、美国、日本等有机认证,注册“千贺源”商标,大大提升了茶业附加值,有力地带动了当地茶产业发展。

  在建德市的航头镇大店口村,浙江瑞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我们,她从永康转战建德办农业企业后,先后投入了2000多万元,建有单体大棚12000平方米、连体大棚2000多平方米,种植火龙果、西兰花等果蔬产品达近百种,其中黄瓜、番茄均已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引进种植的火龙果不仅取得了有机认证,还带动育苗工作的极大发展,很好地发挥了地方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但我们也发现,在招引项目过程中,引进规模大、实力强、知名度高的企业相对较少,部分项目未能发挥应有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对当地农村农民的反哺作用。对此,一方面要完善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在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为项目下乡、资本下乡创造有利条件,以市场化方式招引更多真正有实力、有情怀、有担当的企业向农村发展,用“快变量”带动“慢变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后续监管,既确保社会资本下乡符合产业准入标准、项目功能布局和土地利用要求,又进一步找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汇合点,让农民更多地从工商资本下乡中受益、实现“双赢”。

  五、要把夯实人力资本作为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支撑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子,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兴盛。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发展,既需要依靠本土人才发挥作用,也需要外部人才注入活力。在淳安下姜村调研时了解到,一家叫“玖玖”的精品民宿,是一位曾经在北京做电商的村民回乡创办的,整个民宿很有特色,让客户在杭州的农村也能体验美式乡村的味道。再经过了解,下姜村之所以这几年民宿经济发展特别快,很重要一个原因就在于人才。目前,下姜村已经吸引返乡村民和外来创业人员超40人,这些人带来了全新的服务理念、经营策略和生产方式,也在无形中带动当地村民向“懂技术、懂创新、懂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型,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兴起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但就算下姜村这样招引人才比较成功的村,也依然面临着做大电商产业缺人才、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缺人才、提升民宿品质缺人才等问题。而从全市面上讲,虽然去年杭州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城市首位,但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管理人才、经营人才、科技人才都极为缺乏,既存在本土年轻人、能人留不住的问题,也面临外面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目前,全市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55岁以上的占55%,高中或中专以上仅占15%。

  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对此,要加快建立完善城乡人才交流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引导市区双创资源向农村流动,吸引工商企业主、科研人员、创投人才、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退伍军人等下乡创业创新,切实解决好各类人才“上山下乡”中遇到的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让“新农人”和“农创客”成为振兴乡村的生力军。要重视和关注农村里的年轻人,创造条件让这部分人留下来、干起来。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原则,推进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民素质提升等计划和工程,打造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作者为杭州市市长】

  投稿邮箱:hzdaily@126.com

  联系电话:0571-85051919

编辑:徐光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