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报道:湖州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纪实(上):守得一片绿 换得金山来
浙江在线4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杨新立 梁国瑞 李世超 见习记者 孙莉)2014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批准湖州创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从那时起,这个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的城市,就肩负起了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这一重任。
四年来,湖州注重从制度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布了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发布了全国首个《生态文明标准体系编制指南》地方标准,编制完成全国首张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率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如今,湖州已逐步形成了立法、标准、体制“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的“湖州模式”不仅为当地绿色发展保驾护航,更有望成为全国样板。
一套绿色组合拳守住发展底线
3月16日,德清县政府带着最新的改革成果——“标准地”前往深圳,在招引高端项目的同时,希望这项改革成果能在深圳得到复制推广、落地开花。
所谓“标准地”,就是土地出让时对产业导向标准、容积率标准、固定资产投资标准、能耗标准、环境标准、单位产出标准、亩均税收标准等给予事先明确。项目投产后,相关部门按照法定条件和约定标准验收,根据项目建设和运行情况是否达标予以奖惩。“‘标准地’明确了环境、能耗等各项标准,实际上拉高了准入门槛,确保项目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德清县发改委主任章洪春说。
这是湖州打出的“绿色组合拳”中的最新一招。近年来,湖州针对绿色发展、资源节约、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环境治理等四个方面出台了19项制度,内容细化到生态循环农业、土地高效利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餐厨垃圾管理等方方面面。
借着《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市建设方案》实施的东风,全国三大淡水鱼养殖基地之一——南浔区菱湖镇的鱼塘里纷纷建起了“跑道”。养殖户沈连宝承包的485亩鱼塘也不例外。记者在现场看到,“跑道”一侧是“推水增氧”装置,推动鱼塘水24小时循环流动,让鱼苗能在水流推力下“游泳健身”,提高鱼类品质;同时,鱼类的排泄物和食物残余被不断推送到鱼塘集污区,让水体保持清洁,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
为了擦亮“生态”这块最大的金字招牌,一套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政策体系在湖州日渐形成:市财政每年安排15亿元用于扶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绿色智造项目招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建立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工业项目“6+X”联合审查机制,由发改、经信、环保等六部门与若干个相关部门共同对项目的能耗、水耗实行联审,截至目前已有50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被否决;建立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核心的差别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和市场手段鼓励引导企业治污减排……
湖州正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坚定而自信地走绿色发展之路。2005年至2017年,该市单位GDP能耗下降54.4%,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1.4%。2017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好于全省1.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
一本生态账彰显绿色发展观
3月13日下午临近下班,安吉县统计局副局长杨鹤云坐在办公桌前,专心翻阅着一份特殊的资产负债表,表上记录的不是财务数据,而是河道的水质水量变化、土地的等级类型变更、山林的面积密度变动等。“安吉刚被国家统计局确定为编制县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试点之一,任务是探索更加精确、经济、可复制推广的调查体系。”杨鹤云说。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湖州等五地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
“我们为了高标准完成国家试点,把编制对象扩大到所有县区,编制内容增加了矿产资源等,通过16张表式、3.22万个数据,初步摸清了全市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家底。”湖州市生态文明办主任倪跃田说,“以往损害自然资源的情形,往往是笔‘有人破坏无人偿’的‘糊涂账’,现在对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地方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状况一目了然,领导干部任期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得失、功过也有了客观的评判依据。”
有了“生态账本”,如何发挥作用?湖州专门制定出台了《湖州市自然资源资产保护与利用绩效考核评价暂行办法》,从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等3个方面对县区进行比较评价,推动领导干部履职尽责。
2017年,湖州市在6个乡镇试点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发现了违规使用农用地、占用公益林等5个方面的问题。目前九成问题已完成整改。安吉县孝丰镇党委书记戎露波因“生态政绩”优异转任重要岗位,他说:“生态责任审计时刻提醒我在工作中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率先制定并运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湖州市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的创新举措之一。此外,该市还在全国率先建立“绿色GDP”核算应用体系,并纳入市对县区的综合考核;县区对乡镇则实施差别化考核,对以生态保护为主的乡镇甚至取消经济指标考核,实行“考绿不考工”。
“除了考核这根‘指挥棒’,湖州更为全市干部画出了一条清晰的生态保护责任红线。”倪跃田介绍。2017年7月,湖州市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明确提出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责任人不论是否已调离、轮岗、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格追责。
一种模式成生态文明建设样本
每年的8月15日,很多湖州人都会选择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一场场环保公益活动在全市各地展开。这一天被《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确定为湖州的“生态文明日”。早在2015年7月,该市获得地方立法权之初就确立了“1+N”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如今,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烟花爆竹“双禁”等方面的多部地方性法规已深入湖州市民的生活。
法规为湖州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准绳,标准则将好的经验做法加以固化、复制、推广,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正向能量。
3月13日,记者来到安吉县灵峰街道碧门村,沿着古朴整洁的石板路穿行在民居之间,路边的郁金香开得正艳,宁静的空气中弥漫着花香……很难想象,这是一个80%的农户从事竹制品加工的工业村。村支书李亚财介绍,去年碧门村创建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对照村集体收入、村庄环境治理、美丽家庭创建等44项明确指标精准发力,一举拿下一等奖,获得了近1000万元的奖补资金。这套标准体系不仅让安吉县政府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更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荐给了164个成员国及单位,走向世界。
作为目前唯一经国标委批复的全国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湖州发布了全国首个《生态文明标准体系编制指南》地方标准,建立了26个方面144个类别的生态文明标准体系,已制定发布了市级以上标准23项、国家级标准5项,建成了55个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点。
此外,在机制创新上,湖州除了率先出台自然资源资产保护与利用绩效考核评价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两个暂行办法,还实施了“生态+”行动、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生态补偿、区域能评、区域环评等22项政策规定。
制度是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湖州把改革作为最有效的利器,建立起日渐完备的立法、标准、体制“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释放出越来越强的示范效应。
在长兴县水口乡悬臼岕景区,除了络绎不绝的游客,时常还能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的身影,他们是到位于景区内的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来学习的。
2017年10月29日,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干部学院——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在湖州成立。“近年来,湖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目光,仅去年上半年就有3900余批次、8.8万余人次前来考察。”湖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刘宏伟介绍,目前,学院在课程开发上以“湖州模式”为样本,已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及乡村旅游”“绿色发展”等涵盖不同主题的培训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