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乡村振兴的杭州实践 杭州各区县(市)狠抓落实

2018-04-16 08:09  来源:杭州网—杭州日报 记者 何去非

  到2020年,杭州要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区,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全市新产业新业态收入年增长1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8%左右;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3,农村与全市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对于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杭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杭州各区县(市)及早擘画狠抓落实。

  城乡融合、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旅游、农村淘宝……

  连日来,这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热门的话题,成了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后各区、县(市)和乡镇(街道)热议的重点。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要求;杭州设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杭州要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区,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全市新产业新业态收入年增长1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8%左右;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3,农村与全市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对于杭州实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大家信心满满。

  余杭、富阳的实践

  城乡融合生态宜居

  既有城市现代化的产业园区,又有蕴含着乡村古朴风貌的小镇;既有城乡差异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又肩负着城乡融合的重任。余杭区,三面环绕杭州主城区,一直是多中心发展的格局。靠着打造“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三产”叠加的城乡统筹发展“余杭模式”,余杭区被列入首批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区)。

  “实施环境优化升级,推进全域覆盖的美丽余杭建设。余杭先后两批共93个村通过竞争性选拔列入美丽乡村创建村名单,首批41个村全面开工,杭派民居、风情小镇启动建设,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及6个美丽乡村精品区块建设有序推进,两条精品线路完成建设;4个镇、9个村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和特色精品村;创建省级景区村庄20个,径山、鸬鸟两镇全域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毛溪浩在13日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这样介绍美丽余杭的建设进度。

  着力动能转换,加快转型升级,余杭全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显然不止于此。比如,推动本地主导农产品电商化,让塘栖枇杷和蜜梨上网销售——一共卖出了2000万元枇杷和上万箱蜜梨,全区农产品网络销售达5.7亿元、增长了56%,让农户的腰包“鼓了起来”。

  而富阳的做法则是紧抓区域优势,实施拥江发展战略。

  富阳处于钱塘江—富春江发展轴带的中心区域。根据这一特征,富阳区要江南江北联动推进,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富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大力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实景地、示范区。

  “我们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土地有人耕种、房子有人居住、产业有人兴旺、‘三园’有人美丽、文化有人传承、和谐有人构筑‘六个有’目标,继续念好拆违建、清溪流,扫干净、堆整齐,种满园、点漂亮,增收入、人和谐‘三字经’,大力推进美丽乡村、美丽城镇、美丽经济‘三美’联动发展。”富阳区委书记朱党其说。

  西湖区、临安天目山镇的实践

  土地整理出新空间

  耕地利用碎片化、村庄用地无序化、农村发展地小散是杭州城乡交错区土地利用的现状。如何把有限的土地资源整理好,实现美丽乡村的有机发展,西湖区和临安区天目山镇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好路子。

  从2017年年初开始,西湖区的三墩镇、双浦镇实施全域整治,以规划为引导,推行“山水林田湖路村”全要素全区域综合整治,统筹实施零星耕地归整、散落村居撤并、村镇环境治理、产业集聚升级、生态环境修复、公益设施配套等各项工作。经过整理后,双浦和三墩共流转2.65万亩,涉及23个村、7200户农户、2200户经营户。

  流转出来的土地怎样利用?比如,三墩镇依托双桥片区位优势、自然景观和产业基础,引进了台湾农业产业项目“五生·两岸农创嘉年华”。该项目总投资1亿美元,总占地5200亩,植入农业一、二、三产产业发展,实现“农村复育、村民富裕、农业提升”的目标。同时,土地流转后,每亩租金基本稳定在2000元以上且每年递增,当地农民收入显著提升。

  而天目山镇则在一都村和周云村启动了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颁发了杭州市第一本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及住房不动产权证。

  在试点过程中,两个试点村按照“宜耕则耕、宜保则保、宜业则业”原则,由村集体通过统一安排宅基地、复垦整治、开发建设、建立宅基地以及住房置换出租等流转机制,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培育乡村旅游、文化康养、电商物流等新业态,激活宅基地使用权,赋予住房收益权,撬动存量闲置农房资产向资本转变。一都村规划盘活闲置地块和房屋,通过“村民供房、集体统管、收益分成”的方式,努力打造民宿集群;周云村成立股份制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700余亩,打造粮食种植加工基地,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让农村产权资本‘动’起来,让沉睡的资产‘活’起来,让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融’起来,努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鲜活样本。”天目山镇党委书记李军在经验交流时说。

  淳安下姜村、市旅委的实践

  “美丽经济”是环境和发展的双赢

  “土墙房、半斤粮、有女莫嫁下姜郎”,这是淳安县下姜村10多年前真实的写照。2003年,下姜村的人均收入只有3368元。而去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5786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4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 117万元,分别是2003年的17倍、8 倍和78倍。

  “现在的下姜村是‘农家乐、民宿忙,游客如织来下姜’。”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浩强说。

  是什么促成了改变?

  姜浩强说,过去,下姜村靠山吃山,把山都“吃光”了,山林资源、生态资源破坏严重。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下姜村把生态资源作为最宝贵的发展资源、最核心的致富优势,不上污染企业、不搞眼前利益,坚守好山好水底线,村里先后实施沼气推广、河道综合整治、小水电生态流量下泄等工程,把过去露天厕所、污水横流的旧村庄变成了今天“浙江省美丽乡村”和国家3A级景区。好山水也带来了好收益,2017年,下姜村的游客接待量突破16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1142万元。

  “美丽经济”带来的转变与发展不仅促成了下姜村的腾飞,更充分证明,乡村旅游是推动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之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重要引擎。

  国家4A级景区富阳龙门古镇、桐庐江南古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淳安下姜村、西湖区外桐坞村;全域旅游示范乡桐庐的合村乡……一个又一个的乡村旅游景点凭着自身定位和全市统筹谋划,打造起各具特色的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特色民宿、绿道骑行、休闲养生、田园综合体等多业态融合的农业旅游新模式。它们拉长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增强产业功能,也赋予了旅游业新的历史使命。

  根据杭州市旅委统计,2017年,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5650.86万人次,同比增长26.98%;经营总收入46.22亿元,同比增长21.57%,已成为我市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徐光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