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一条关于华杯赛的重磅信息在朋友圈和微博上风传:原定于3月10日举行的第23届华杯赛决赛暂缓举行,同时被传的,还有一张落款为“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组织委员会”的通知。
3月2日,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华杯赛)已确定暂缓举办,由培训机构主办的多项数学杯赛也被紧急叫停,连一些长期参与培训的家长微信群为防被查都连夜改了群名,删掉“数学”“牛娃”等敏感词汇。根据媒体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广州、长沙、杭州等多个城市已暂停3月10日的华杯赛决赛。
华杯赛距决赛不到10天突然宣布暂缓比赛,无疑释放出重大的信息。而在多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超纲教超前学等应试培训行为下,培训机构也面临严峻挑战。
●暂停
为何暂停?教育部动手了!
2月28日晚,家长群里炸锅一条消息:“经2018年2月28日召开的‘华杯赛’组委会扩大会议决定:‘华杯赛’组委会将向教育部呈报申请进行重新核准。重新核准前,原定2018年3月10日第23届‘华杯赛’决赛活动暂缓举行。请各参赛单位妥善处理好善后事宜,有什么情况及时报告。”
对于暂停原因,很多业内人士判断,这与近日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有关。根据通知,四部门将全面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坚决治理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有安全隐患、无证无照、‘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六类突出问题。
除了华杯赛,另一备受关注、影响力较大的学而思杯比赛,“北京学而思培优在线”发布最新通知称,“学而思杯”将不再举办,将举办2018年春季学而思学员综合能力诊断。而这一诊断,将不评奖项、不发证书、不设颁奖典礼。
另两项较有影响力的数学杯赛“走美杯”“希望杯”目前虽还未接到通知,但是否还会如期举办,还待观望。
家长群删除“数学”“牛娃”关键词
“所有群好像一夜间突然都改了名。”此次杯赛整顿的消息,相关家长都已有了反应,一些相关的微信聊天群发出了“岌岌可危”的信号。家长们反映,一些数学培训群都很紧张,纷纷改掉群名,删去“数学”“牛娃”“杯”等敏感词汇,甚至还有一些杯赛群直接解散。
“作为家长,关注并让孩子参与这些杯赛,主要是希望通过竞赛增加优质中学录取的机率。虽然并不是非常明确的路径,但这能给我们很大的心理安慰,也会觉得是一个重要筹码。”一位小学家长解释带孩子参加数学竞赛培训的初衷。
●负担
奥数渗透率远超合理范围
创办于1986年的“华罗庚金杯赛”,至今已有32年的历史,目前已经举办至23届。
华杯赛决赛突然暂停,被业界认为是一种必然。
奥数等竞赛活动的初衷,是让那些对相关学科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发智力,锻炼思维。但在现实中,不少家长趋之若鹜,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硬拉着孩子报班参赛,形成“全民奥数”的热潮。以至于全国小学奥数四大杯赛命题专家都站出来呼吁,适合奥数训练的学生只占人群的5%—8%,目前奥数市场的渗透率已远超合理范围,这对不适合的学生并无益处。
当然,对家长来说,让孩子参加奥数还有个现实的考虑。在不少地方奥数成为小升初的敲门砖。一位家长表示,“名校小升初自主招生的标准并不明确,淘汰率摆在那里,杯赛某种程度上是依据与参考。”
课外培训成孩子沉重负担
而对于孩子来说,奥数等课外培训无疑成了沉重的负担。
北京晚报报道,王女士的女儿甜甜去年上了一所重点初中,寒假中女儿也一直没有闲着,语文、数学、外语的校外补习班一直没有停。
甜甜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上校外培训班,最初学习的是英语、舞蹈、钢琴和绘画,小学三年级后培训内容发生了大转弯,增加了数学和语文。
五年级的时候,甜甜开始学习竞赛级别的五星奥数,为小升初做最后冲刺。教室中挤了二三十个孩子,教室的最后两排留给了家长。几乎每个孩子都戴着眼镜,聚精会神地听课。甜甜的奥数课程也从每周3小时变成了每周9小时,“我最多的时候,一天要上6小时奥数,还不包括回家做题的时间。”
北京市某市属重点学校老师李伟(化名)告诉记者,在他所教的班级有40人,只有3人没有在外补课。
南京有家长一年花近30万
有媒体报道,南京有家长一年花了近30万,孩子补全科成天泡辅导班。
一位李姓家长说,上初二的儿子在这家辅导机构补全科已一年了,“一对一,语、数、英、物、生、史、政、地每门都补。周末,孩子基本上泡在这里,没有玩的时间。”
照这样补,还管晚饭,一年得花多少钱?“快30万吧!”据了解,目前南京较知名的辅导班,15-20人一个班,通常一次课200元左右,热门的信息课稍贵,一次300元左右,时长1.5小时。而一对一辅导,每节课在500元左右,像李先生这样一年砸近30万让孩子补课的,在南京不算普遍。但一年花七八万甚至10万让孩子补课的,就太正常了。据南京市统计局官方数据,2016年南京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为87559元,也就是说,在南京,孩子一年的补课费用,基本上要花掉一个成年人一年工资。
暂停是理性纠偏的开始
之所以出现竞赛热,一方面是考试及培训机构有利可图。几乎每一个竞赛的背后,都有一个培训机构在经营。2013年浙江媒体进行的调查显示,浙江省共有6万学生学奥数,全年培训费高达3亿元。重培训收费、轻竞赛管理,使许多竞赛乱象丛生,考场有学生互相传纸条对答案、全国组委会承认比赛泄题之类丑闻频出。
同时,家长的功利思维作祟也是重要因素。早些年,学科类竞赛证书往往可以在升学时获得加分,被家长看作是进入好学校的“敲门砖”。近年来,虽然公办小学和初中逐步实现划片区就近入学,各地中考纷纷取消竞赛类加分,但一些民办初中仍然看重学生竞赛成绩,一些家长只能盲目让孩子参赛。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陈国治一针见血地指出,“只要允许民办学校选择学生,教育的生态环境就依然有破坏者。”
对奥赛的迷信能就此打破吗
华杯赛并不是唯一一个在今年宣布停办的奥数竞赛。多年来一直在上海、杭州、武汉等多个城市举办的“中环杯”,同样宣布将在2018年停赛。事实上,从2017年开始,各大奥数竞赛就已呈现出了明显的“降温”趋势,今年多个赛事宣布停赛,只是既有趋势的延续。
有媒体分析认为,由于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对奥数竞赛的管理不断收紧,许多赛事都陷入了难以组织、难找场地的困境之中。而教育部等四部委的通告,更是在程序上“卡”住了一大批竞赛。在这种情况下,多项赛事先后停办,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
然而,也不能高兴得太早。华杯赛暂停,并不代表我们已经成功破除了基础教育领域的“奥数魔咒”。
仔细阅读停赛公告就会发现,华杯赛虽然在今年迫于压力选择了停赛,却并没有从此放弃组织奥数竞赛的意思,公告中明确表示,将会重新为竞赛申请核准。这意味着这场竞赛很可能只会中断一年而已。
而且,就算制止了一种形式的奥数竞赛,也难保这类竞赛不会改头换面,以其他形式再度粉墨登场。过去十几年里,监管方与竞赛组织方的持续博弈表明,尽管有关部门的政策与制度一直在不断健全,但竞赛组织者“钻空子”的能力也不容忽视。
事实上,要从根本上祛除笼罩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奥数魔咒”,让这些竞赛停办只是治标之策,要标本兼治,必须同时着力于改变招生、升学工作的逻辑。
竞赛热降温言时过早
华杯赛决赛暂停,传递了组织方对竞赛的担忧,这一点不可否认。然而,若把它视作竞赛热降温的标志,还言时过早。多年来,奥数热在一次又一次禁令中热度不减,“全民奥数”不会心甘情愿地离去。
首先,大家知道,自主招生制度是高校选拔奇才、偏才、特殊人才的途径。参加自主招生且通过的“特殊考生”,可以享受降分录取的待遇,超一本12分就可上北大,这并非虚言。而五大学科竞赛是参与自主招生的重要条件,这样的状况下,功利性的竞赛降温,恐怕只是一厢情愿。
其次,高考对竞赛获奖学生的厚爱,起到了一定的传导作用,竞赛热、奥赛热因此在中小学延递。所以,那些依然把成绩和升学率看作衡量学生、评价教师标尺的学校,还会认为奥赛获奖学生发展潜力强,在招生时偷偷地把奥数证书视为学生数学成绩的标尺,给奥赛生开绿灯。
竞赛热降温,校外培训理性,让教育回归良性常态,这绝对是正确的道路。可是,仅凭一两件赛事的暂停或提前,难言竞赛热已经降温。事实上,全民的奥赛思维不止,竞赛获奖在自主招生中的砝码不减,功利性竞赛的热情难降,不合时宜的各种竞赛还将是教育肌肤难以切除的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