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起底安吉龙王山 悬崖边寻6700万年前的银缕梅

2017-11-21 14:22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章咪佳

浙江在线11月2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章咪佳)这是此行最后一次进山。

  进山队伍的成员来自“华东黄山——天目山脉及仙霞岭——武夷山脉生物多样性调查”课题组,11月上旬,他们进入安吉龙王山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植物科考。

  鉴于前一天的一无所获,这次向导选择了一条更“野”的路。

  大约爬到海拔700米处,走出一片森林,阳光突然大片地洒开来,前方是一滩水涧。就在水边的悬崖峭壁上,一株银缕梅安然独立。

  这也是记者第一次看到自然环境下的银缕梅——这种植物在6700万年前的白垩纪起,就生活在地球上,挺过了一波又一波灭绝性的灾难,经历了物种进化的全部过程,它们依然按照祖先的方法生存着。

  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华东部分山区,才能找到银缕梅。

  前世:

  恐龙都灭绝了

  它的活法是个谜

  6700万年前,中生代白垩纪末期,恐龙统治地球的时代。

  那是裸子植物的繁盛期,而被子植物才刚刚开始慢慢发展。银缕梅,正是那时生长起来的一种最古老的被子植物。

  到了6600万年前,宇宙中一颗飞速旋转的大型小行星(相当于曼哈顿城那么大),飞进了地球的引力场,以每秒20米~30米的速度,直撞过来。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科学家刘庆会先生,向钱报记者描述了那次撞击后的影响——

  当时连接成一大块的盘古大陆和周围海洋发生猛烈地震、海啸,没有躲进深海的生物瞬间逝去一大半。

  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留下了一个撞击后形成的坑,这个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直径超过177公里。

  岩石被撞得粉碎,粉末一直扩散到大气层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地球上遮天蔽日。这导致大量裸子植物,因为无法实现光合作用,几乎被团灭;而以裸子植物为食的恐龙陆续饿死,进而食肉恐龙也没有肉吃,恐龙一族也“领盒饭”了。

  这场浩劫中,长在山涧悬崖边的银缕梅,活了下来。

  参加此次联合科考的科学家、上海辰山植物园教授级高工张庆费告诉记者,目前科学家还无法还原出银缕梅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大概是躲进了“诺亚方舟”吧。

  今生:

  曾被误判

  “寄人篱下”几十年

  银缕梅前世坎坷,今生也不易,还曾被人类误判归属,“寄人篱下”几十年。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微信公众号“重拾自然”的创始人胡君,曾在南京中山植物园求学,有幸听中国植物学家邓懋彬老先生,讲过银缕梅的这个故事。

  故事要从一份标本说起。1935年9月,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现南京中山植物园)的植物学家沈隽,回宜兴老家途中,在芙蓉寺石灰岩山地采集了一份带果的植物标本。它长得有点像金缕梅,但又有明显差异,沈隽准备后续鉴定。

  但是抗日战争很快就爆发了,标本一直沉睡在标本馆。直到1954年,植物学家单人骅先生清理时,翻到了20年前的这份标本,认为它可能是金缕梅科中的一员。1959年,他嘱咐学生邓懋彬去苏浙皖一带时,寻找标本的活植物,以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但是,就在同年,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先生根据这份标本,把它定名为金缕梅科金缕梅属小叶金缕梅。这个结论,使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陷入误区。

  但科学终究是科学,尘封再久,终有揭幕的一天。

  时间来到1987年,国家组织编纂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邓懋彬是编委之一。他一直记得昔日单老的嘱咐,当年6月在江苏宜兴的石灰岩山地找到了7株“只结果不开花的”的“小叶金缕梅”。但是,这次还是没看到花,无法进行准确的分析和鉴定。

  直到1991年3月,苦守5年的邓老终于在宜兴见到了开花的植株——每朵小花上都没有花瓣,与有花瓣的金缕梅,存在重大的生殖器官差异。

  邓老还拿来与中国植物学奠基人胡先骕先生曾在1940年发表的植物化石文章时引用的化石进行比对,发现两者完全吻合,这种植物,应是上千万年前便存在的孑遗植物“活化石”。

  1992年,邓懋彬等人发表《银缕梅属——中国金缕梅科一新属》的论文,并将银缕梅的学名定为:Shaniodendron subaequale——这是根据单人骅先生的中文发音拟合的,包含了邓老对单老先生的浓浓情意。所以银缕梅还有一个名字,叫单氏木。

  按照目前的科学考察推断:在全世界,只有我国华东山地拥有银缕梅。

  未来:

  通过人工繁育

  让它不再遗世孤独

  但是,银缕梅也许并没有做好“入世”的准备——它们的生存环境竞争力非常弱,从龙王山中的这棵植株就可见一斑。

  这株银缕梅长在沟谷溪水边的悬崖上,土层非常薄,植物的分布空间非常狭窄。“世界上有的是肥沃的好地方,但它们争不过别的植物,只好在这样严峻环境里保命。”张庆费说。

  骨子里,它也应该是清高的,因为长得如此好看,千万年来又不屑于进化成更先进的样子。

  与银缕梅的化石比对显示,今天的银缕梅,与6700万年前“祖祖祖奶奶银缕梅”的样子,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11月的银缕梅本应该在果期,但是我们看到的这株银缕梅并没有结果。

  “银缕梅不是每年都开花,所以不一定能在相应的时间见到它的果实。”

  什么时候开花?

  “不知道,有时候3~4年,有时候4~5年,有的更久,看它心情。”

  如果银缕梅这一年要开花,它也一定开得比别的花都早。多年前的早春,张庆费在辰山植物园见过一次银缕梅开的花,“它没有花瓣。”

  张庆费解释说,花瓣,是植物进化出来的,这是一种可以保护花蕊的结构。因此,开花没有花瓣,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表现。

  银缕梅开花时,雄蕊先成熟,待雄蕊开败后,雌蕊才慢慢成熟。这造成雌雄花的相遇期很短,授粉和结实非常困难,在自然条件下,种群很难扩大。

  而这次科考的意义,就是通过对华东地区植物种群的系统联合考察,进一步研究清楚银缕梅这些极小种群生物的生长机制,并且通过人工繁育,恢复它们的种群。

  为什么要

  起底安吉龙王山

  每天跋涉18公里,攀爬高度1000米以上。

  记者在随队科考的时间里,有史以来第一次连续拿下朋友圈步数第一,难怪随行的张庆费老师曾自嘲研究植物的科学家都是“爬山狗”。而此次的带队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的赵云鹏老师说,这已经算是最轻松的一次科考了。

  当晚回到农家旅舍,记者的腿还控制不住在发抖,科学家团队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下一项工作——把采集到的植物制作成一份份标本,收集DNA。

  赵云鹏告诉记者,此次龙王山联合植物科考中,科学家们全程采集了植物标本约600号1500份,调查记录的物种包括濒危植物银缕梅、具有华东特色以及不常见的植物,如杭州榆、金钱松、香果树、银鹊树、延龄草、小升麻、鹅掌草、箭叶淫羊藿、草绣球、大花斑叶兰、柔毛金腰、青荚叶等等。

  为什么要系统起底华东山地,对两条主要山脉群进行如此详尽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目前华东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情况如何?记者专访了这个科学项目的负责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傅承新教授。

  这里是古植被与生物的

  重要“避难所”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与经济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食物供给、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傅承新说,华东山地,是非常典型的一个生物多样性很丰富的区域。

  从地理位置来讲,华东“浙-苏-皖-赣-闽”五省交界的山地(以下简称“华东山区”),是长江下游呈北东——南西走向的主要山脉群。

  这个地区已经出露的地层有:寒武纪、奥陶纪、侏罗纪、第四纪等地质时期发育的各类古老地层,记录着扬子板块7.5亿年以来的地质史。

  从气候上看,华东山区位居中北亚热带季风区,地形地貌和微生境复杂多变,自北至南包括2条近似平行的主要山脉:天目山—黄山山脉(包括天目山、龙王山、清凉峰、黄山、牯牛降、磨心尖和龙门山等)、仙霞岭-武夷山脉(包括九龙山、白马山、武夷山等)。

  在行政区域上,华东山地域覆盖了浙江大部、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和福建北部,辖25个市县,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

  由于山脉、河流和气候环境的复杂耦合作用(连动作用),华东山地的景观、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既丰富又特殊,是第三和第四纪古植被与生物区系的重要“避难所”,保留了大量第三纪孑遗动植物——如珍稀濒危植物中的银杏、百山祖冷杉、普陀鹅耳枥、银缕梅、天目铁木、南方红豆杉;以及珍稀濒危动物中的扬子鳄、梅花鹿、江豚、安吉小鲵和红腹角雉等。

  “这里既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和科学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也是亚洲东部中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

  这次科考是为

  摸清家底保存种质

  但是,华东山地正在经历破坏。

  傅承新教授说,华东地区人口密集,也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近30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非常迫切。

  这样的系统调查对安吉龙王山来说,还是第一次。

  “虽然在上世纪70-80年代初期,有关华东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本地数据,曾有过相关报道,但这些本地数据仅集中于少数几个自然保护区和交通便利的丘陵地区,其横跨两大山脉的5省交界山区的生物多样性本底参数,迄今未有明晰的报道。”傅承新说。

  同时,近年的经济发展和保护,对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究竟如何?科学界也不清楚。

  因此,从2015年起,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园、华东师范大学等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和种质基因资源库构建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联起手来,在浙江与苏皖赣闽五省交界山地丘陵地区,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种质基因资源库的构建。

  傅承新透露,这次科考只是为了摸清华东山地植物资源的家底,保存种质。

编辑:庞舒青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