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90后”大学生单鲁文子承父业深耕育苗转型

2017-08-16 15:59  来源:宁波日报 记者 黄程 通讯员 方舟

  农场内现代化的育苗基地 (黄程 摄)

  最近几天,余姚市“90后”小伙单鲁文正在北京、上海等地联系蔬菜供应业务,连日奔波,为自家农场以及合作社农户的蔬菜开拓市场。目前,吉野家、全家等知名品牌都是他的客户。他于2012年成立文绿蔬菜农场,主要从事菜苗培育以及蔬菜加工、购销。

  大学毕业就投身农业创业,单鲁文的选择,是子承父业。在2004年之前,他父亲单周余一直在当地从事蔬菜收购的生意。2004年,部分农户抱团组成了小曹娥镇裕绿蔬菜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农户102户,单周余担任社长。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单鲁文就想着学习专业的育苗知识,学成回来帮助父亲单周余发展育苗产业。如今,单鲁文已经从南京农林大学园林专业毕业,成为合作社的农业技术员。

  “由于很早就有了明确规划,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注意各方面的学习积累,看到什么对农场发展有帮助的,都会花心思去琢磨。”单鲁文说,在大学暑假期间,他每年都回家帮助父亲打理农场的事务,还会把一些学校接触到的新技术、新设备带回来试验。

  从蔬菜收购到育苗,这次转型发生在2005年。那一年,单周余开始尝试育苗,第一年就获得了成功,合作社成员及其他农业大户对他育出的种苗非常满意,随着订单慢慢多起来,单周余的育苗设施也从露天逐渐转变为温室大棚。

  几年后,单周余的育苗基地建起了单体大棚。“单体大棚解决了育苗的控温问题,但解决不了雨水问题。”单周余说,由于单体大棚的塑料薄膜需要人工覆盖,遇到突然变天常常被“打个措手不及”。一个夏季雷雨的晚上,他在给大棚盖上薄膜时,由于天黑、田地湿滑,不小心摔伤了腿。

  “必须把农场的单体大棚换成连体大棚。”在单鲁文的劝说下,2010年,单周余投入40万元,尝试在3000平方米的育苗田使用连体大棚。“连体大棚采用全自动技术,覆膜、开膜只要5分钟,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和时间,再也不用‘看天育苗’。”在之后的几年里,单周余陆续对原来的单体大棚做升级改造,目前,40亩的育苗大棚全部换成了连体大棚。

  2012年,为了更好地发展育苗产业,单鲁文创立了文绿蔬菜农场,全心全意帮父亲打理育苗基地。“以前,穴盘育苗是人工一个个播种的,50个人一天只能完成4000盘,而且出苗率低。”2013年,单鲁文与父亲商议后,投入40万元购置了一台自动化穴盘育苗机,工人从50人降为3人,出苗率却提高了10%左右。为了解决后顾之忧,单鲁文还专门花了两个月时间,深入了解育苗机的原理和构造,并学会了如何修理。

  当前,文绿蔬菜农场每年精心培育西兰花、白花菜、包菜、甜玉米、辣椒、西瓜、西葫芦等十几种优质种苗,一年总育苗将近1.5万亩,除了供应给合作社和家乡及周边有需求的农户外,还把种苗出售到了省内的台州、绍兴、嘉兴,甚至到了内蒙古、河北等地。

  农业创业一路艰辛,小伙子感觉运气不错,几年下来还算顺利。但是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资金的压力正在上升。“我们行业的性质就是这样,果蔬的成熟季节重叠,收购的时候要付清现钱,但是出货的周期却很长,回款慢,而且还要支付仓储、保鲜的费用。”单鲁文说,政府给了一定的担保支持,但是希望能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力度。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王铮铮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