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红正在给扁桃体发炎的小施理发 记者 俞茜茜 摄
这些是董小红为小病号们理发的工具
每个月浙大儿院滨江院区跑两趟
昨天上午9点多,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滨江院区住院楼21楼呼吸内科,44岁的全职妈妈、志愿者董小红等在病房外,准备为小病号们剪头发。
一米六左右的个子,齐肩长发,上身套着一件紫色的志愿者马甲,2年多下来,董小红已成为这里的常客。
此时,来自金华的施先生已为儿子办好入院手续,刚刚在病房安顿下来。9岁的小施十多天前开始发烧,扁桃体发炎,病情越来越严重,在当地医院建议下转到浙大儿院。
“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们两天前就到了,住在附近的酒店等病房的床位。儿子头发是有点长了,昨晚我还去周围逛了逛,没找到理发店。”施太太说,早上接到入院电话,心想等病房安顿好了,再到医院周边找一找理发店。护士长告诉我们说有志愿者可以上门理发。
推门进到小施的病房,董小红麻利地从双肩包里取出理发工具:两把理发剪,三把梳子,两个发夹,一把电动剃刀,还有一块白色围布,一字排开。
董小红帮小施围上围布,动作利落干脆地理起发来。五分钟过后,一个清清爽爽的板寸头映入大家眼帘。
“嗯,真帅!”
董小红解下围布,掸掉小施脖子上的碎发。
等董小红忙完,一直没讲话的小施,连忙从椅子上站起来,躲到妈妈身后,咧开嘴腼腆地笑了。
“这些天儿子胃口不好,精神萎靡,今天是第一次看到他笑。”施先生说。
隔壁床是一个2个月大的女婴,因患先天性喉骨软化,要做一个激光手术。小宝宝好动,都是扎头皮针,需要把额头周围的头发剃掉。
给这么小的宝宝剃头,董小红的动作特别轻,生怕一不小心伤到宝宝娇嫩的头皮。
宝宝似乎很享受理发的过程,一直握着小拳头,瞪大了眼睛,全程一声都没哭,特别配合。
13楼神经外科,一个5个月大的女宝宝头顶有一块明显往外突出来,相比前面两个,给她剃的难度系数高得多。
经验老到的董小红先花了几分钟和宝宝说说话,增进感情,也是分散注意力,宝宝渐渐安静下来,瞅准时机,董小红快速剪了起来。
昨天一个上午,董小红为8位宝宝剪了头发。
两年多为一百多个患儿理发
说起董小红的名字,神经外科医生护士都很熟悉。很多脑外伤的孩子要做手术前,需要先理发(备皮),因此神经外科的病房也是她常去的地方。
“有好几次遇到她给患儿剪头发,很仔细,动作比专职理发师还轻。而且经常会安慰孩子,特别有耐心。”神经外科沈志鹏副主任医师说,对孩子家长来说,如果恰巧能遇到董小红来,也是心怀感激的。毕竟,孩子生病、受伤,已经是很糟心的事情了。在这个时候,能够得到志愿者的关心和帮助,不亚于“雪中送炭”。
从2015年3月开始,每个月的6日和18日下午,董晓红都会背上这些理发工具,骑车从彩虹城的家到浙大儿院滨江院区,为病房里的患儿免费理发。
说起这段缘分,还是滨江区政协委员杨宇牵的线。
杨委员在调研中得知,不少到浙大儿院住院的小病人由于住院时间长,理发成了难题,于是联系上了董小红。
两年多下来,董小红已服务了一百多位患儿。他们当中,有些给董小红留下了深刻印象——
“刚开始给患儿理发时,我遇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很瘦,患了白血病,正在做化疗,孩子头发也稀稀拉拉掉了一大半。我看了心里特别难受,这么小的孩子要遭这种罪。”
当时,董小红想帮孩子理一理头发,让他能舒服一点,可孩子刚刚睡着。孩子妈妈问她,明天还能不能来医院?董小红一口就答应下来。
去年4月,董小红约朋友在解百逛街,突然接到浙大儿院虞露艳护士长的电话:急诊刚送来3个煤气烧伤的小朋友,要马上手术,需要剃头发。
二话不说,董小红马上开车回家拿上理发工具,直奔浙大儿院重症监护室(ICU)。
进了ICU,眼前的景象令董小红终身难忘:三个10多岁的孩子,身上大面积烧伤,血肉模糊。董小红是含着泪为他们理发的,整个理发过程必须非常小心仔细,因为一不小心就会伤到头皮。
“每次从医院回来,看着小区里的孩子们在欢快地嬉笑玩耍,想想那些患儿,觉得身体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董小红说,这也让她更坚定地愿意帮助这些患儿,“虽然我在经济上能帮助孩子们的不多,但通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希望给他们的家庭不幸带去一点安慰。”
目前,像董小红一样,活跃在浙大儿院的志愿者近4000人,从门诊导诊、输液室导流到针对住院患儿开展的讲故事、做手工、教儿歌、教英语、辅导功课、免费理发,累计服务12万小时,服务患者439万人次。
这位“高级理发师” 还在小区6年理发近8000人次
董小红,老家在温州泰顺,早年在温州开过理发店,还获得过高级理发师证书。
2010年,因丈夫工作调动,一家人搬到杭州。
刚来时人生地不熟,女儿还在念小学,丈夫工作繁忙,家里还有一个80多岁的婆婆,为照顾好家庭,董小红当起了全职妈妈。
和不少全职妈妈一样,董小红也遇到过很多生活上的烦恼——女儿叛逆期,母女关系处得很紧张;担心自己长期在家,与社会脱节……
后来,董小红的选择,改变了她的生活。
“在这个小区住了一年,我发现小区里老人特别多,其中也不乏体弱多病的——有的拄拐杖,有的坐轮椅,我想起在老家的父母,他们也是病人,所以特别想为小区的老人做点事情。”
依仗自己的理发技术,董小红想能不能为小区老人免费理发,“这样一来不荒废手艺,二来也可帮助别人”。
2011年11月,在彩虹城社区支持下,董小红的义务理发室(设在小区志愿者工作室)开始每周四为社区老人服务。原本半天的服务时间,经常因人太多而延时,最多的一天帮30多位邻居理了发。
“忙的时候,也会感到手累脚酸,但我的心一点都不累,因为我认识了这么多的好邻居。”
6年光景,董小红为近8000人义务理发。
每到理发的日子,邻居们早早地洗好头来排队等,看到邻居们理完发精神焕发的样子,董小红心里有一种特别的满足感。
她的行为还感染了女儿,“女儿对我的态度也悄悄发生了变化,母女之间的话题越来越多,女儿有空还会帮我打打下手,帮忙把地上的碎发扫干净”。
一封特别的“感谢信”
遇到特殊情况,董小红还会上门为邻居理发。
“一次,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是小区里一个患乳腺癌的病人,还很年轻,只有30多岁,请我去到她们家帮她理发。到了她家,我看到她因化疗头发稀稀拉拉,几乎掉完了。也正是这个原因,她不愿意出门理发。”
董小红一边为她整理头发,一边宽慰她:“你一定会好起来的,现在这种病,治愈的可能性很大。”
听了以后,她含泪对董小红说:“姐姐,等我病好了,你在帮别人理发时,我来给你打下手!”
有时候,董小红也会遇到猝不及防的人生离别。
小区里有位84岁的老大爷,和老伴住。因患有心脏病,腿脚也不方便,一直坐轮椅,平时很少下楼。
老大爷是个体面人,尽管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但他还是要把自己弄得清清爽爽,每月都会定期打电话请董小红上门帮他理发。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年多,直到去年年底。
“去年11月的一天,我最后一次为这位老人理发。就像以往每次理发时一样,没有任何异样。但后面连续两个月,他一直没打电话让我上门。我原本以为过年前,他会来找我,但直到正月里,我在小区里也没遇到过他。”
董小红说,正月里,她想打个电话问一问,后来一想,老底子有说法,说正月里剪头发不好,于是就到二月二,龙抬头,是个好日子,就打电话给老大爷。
电话是老大爷老伴接的。
“小董啊,谢谢你还这么挂念我们,老头子两个月前身体不好,已经走了。但是他生前嘱咐过的,让我把一样东西转交你。”
老太太说的东西,是一张报纸。
原来,老大爷去世前,有一次看报纸,看到上面有一篇关于董小红做志愿者的报道。他特别高兴,特地把这张报纸留了下来,说下次剪头发的时候,要带给小董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