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村荷花池内莲叶田田。
浙江在线7月1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金许斌 通讯员 韦俊俊)小火车从花海中穿梭而过,抵达掩藏在繁花绿意中的村庄;栽满多肉植物的土墙、种满玫瑰的雨巷……不只满目的绿水青山,还有醉人的鸟语花香,这是记者在丽水行走多日体验和观察到的新印象,也是目前丽水探索全域“大花园”建设的真实写照。
省党代会报告指出,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使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支持衢州、丽水等生态功能区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把生态经济培育成为发展的新引擎。
32片大花海、221个“花村”、2850公里“花路”……眼下,丽水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拥抱“大花园”,掘金“绿水青山”。
以村为点,花样农家绽放
波斯菊、矢车菊、柳叶草、小火车……在缙云县新建镇,500亩花海包围着笕川村,似一个童话世界。
“这样的风景,在两年前我们做梦都没想到过。”笕川村支部委员朱月光说。曾经的笕川村,小作坊四处随意分布, 香菇棚“霸占”村道,河道堵着淤泥变成死水。
在丽水治水拆违、打造“花样村”的浪潮推动下,笕川村痛下决心,对村容村貌进行彻底的革命。也正是这个决定,让村两委班子数夜无心入眠。
“大拆、大治、大整中,如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花样村’建设富有实际意义,是我们最看重的。”朱月光所担心的,也正是丽水乃至全省各地“大花园”建设的设计者所重视的——建设“大花园”,群众参与进来、事情落到实处。
2016年5月,笕川村拆除60多个香菇大棚,流转土地500多亩,种上各种鲜花;全村所有民房按照处州民居风格统一改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花园”。2016年7月,笕川花海项目启动了众筹,村集体共1600万元入股,其余1400万元面向村民众筹,自愿入股,每股7000元。仅仅三天,1400万元的股份就被村民认购一空。村民持股后,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不断上涨。
笕川花海成了城里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也成了村集体经济的“摇钱树”。仅仅半年,村里增收800多万元的门票收入,并带动民宿、餐饮等配套产业发展,全村受惠。
“美丽生态变成美丽经济,这是丽水‘大花园’建设顶层设计落到实处的关键一招。”丽水“六边办”主任助理项根森表示,这项举措,也正契合省党代会提出的“把生态经济培育成为发展的新引擎”工作部署。
据悉,为推进“大花园”建设,发展全域旅游,丽水在提升整治村庄环境的基础上,打造乡土、庭院、多肉、花海等十大系列“花样村”。截至2016年底,丽水全市930多个村庄公共绿化得到提升,新增村庄绿化面积10万多平方米,建设花样农家6.99万户,新增花样农家花卉60多万盆,创建221个花样村,打造32片花海。今年丽水还将继续打造100个“花样村”。
2016年,丽水农家乐民宿营业额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40.6%,“花样村”建设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以花为路,串联城乡风景
“如果‘花样村’四下散落,就难以统筹发展。必须用一条‘线’,将散落的珍珠连起来,才能升级成品。”项根森所说的“线”,正是丽水正在打造的“花路”风景线,也是省党代会提出的“绿道网、景观带、致富线”。
打造风景线,不只是简单地美化环境,还要将地方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融入其中,做到各有其色、各尽其责。莲都区“六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7月6日,莲都区的老竹镇驶进一辆又一辆旅游大巴,观赏沿线12个村的数千亩莲花,正是游客此行的目的。莲都以莲为名,位于莲都西北的港前风景线,便以“十步一莲池”“百步一莲园”为特色。老竹镇位于港前线沿线,副镇长陈良富告诉记者,港前风景线的打造,不仅统筹了沿线“花样村”的整体规划,还打通了农村和城市的统筹通道。
老竹村和沙溪畲族村在景点品牌上的差异性定位和实践,印证了陈良富的话。老竹村位于港前线中段,路边的莲花园里种植了60余亩、56个品种的莲花,寓意“56个民族56朵花”;今年扩大规模后,品种达到65种。这两天,莲花园白莲盛放,吸引了不计其数从城里过来避暑赏花的游 客。拥有700多户籍人口的沙溪村,是浙江畲族最集聚的民族村之一,畲族人口占七成以上。在种植白莲、打造“花样村”的基础上,该村将畲家山歌、畲族风情表演、婚嫁表演、畲族建筑等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一跃成为莲都最具民族特色的旅游胜地。
“花样村”的打造,让沙溪村从一个人居环境脏乱差、集体经济为零的“后进”村,变成一个风景秀丽、旅游发达、文化浓郁的“后劲”村,年集体经济收入也增长至800多万元。
近年来,在丽水,一条条和港前线一样的特色风景线横空出世,成为“大花园”建设的大动脉,将散落的风景串在了一起。
截至2016年底,丽水累计投入59.8亿元,推进风景线建设,共启动整治线路142条、线长2850多公里,沿线房屋外立面改造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已建设成型风景线35条,创建省级精品示范线路3条。2017年,新申报创建省级精品示范线路15条,新启动风景线创建线路市级15条、县级8条。
以人为本,塑造和谐家园
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是丽水“大花园”建设的大方向。
“种花种出心灵美,闲聊聊出新生活”,这是景宁畲族自治县里广为流传的一句“网红用语”。这句话出自东坑镇白鹤村。
白鹤村原是下山脱贫安置点,家畜养殖、乱搭乱建、垃圾乱堆放,成为东坑镇一块揭不掉的“伤疤”。自2015年起,白鹤村开启美丽新革命。通过征询汇总村民的意见建议,白鹤村给自己找到定位——“花园式”新村。
为体现乡村的古朴自然,村里的女主人们将家里闲置的咸菜罐、酒坛子等土陶器具拿来种养花卉绿植,就有了家家户户门前形状各异的特色“花盆”。“闲时大家凑在一块,聊聊哪家的花开得好,谈谈新品种花卉如何养护,邻里间的关系也融洽了不少。”村民林华聪笑着说。
随着村庄环境面貌的改变,人人保护环境,家家美化环境,逐渐成为一种自觉,“门前三包”责任制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村里还建起党员先锋队、老年夕阳队、主妇队三支环境卫生清洁志愿者队伍,按照时间表轮流对村庄公共区域进行卫生清理和保洁,并劝导村民和游客的不文明现象。
位于缙云县壶镇镇的陇东村,则是另一番景象。走进村庄,家家门口摆上数十盆花,街巷处处花团锦簇,馥郁的香气伴随着浓浓的乡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从去年开始,经村两委开会决定,陇东村50余名党员带头拆除违建、种起花草。陇东村实行区块责任承包制,每名党员负责4户到5户村民的卫生管理、花卉种植培训。并让村两委成员的女家属、女党员、女村民代表及村内先进妇女一起参加,开展种花比赛。村支书卢桂平说,打造“花样村”让党建工作更接地气,党员和群众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
在项根森看来,建设“大花园”高度契合富强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建设的内涵。在种花、养花、赏花、品花的过程中,乡村农户深刻地感受到,“花样村”创建,是根治农村房前屋后脏乱差的有效载体,既能转变农民生活陋习、提升人居环境,又能改进乡风民风、促进乡村文明建设。
从“花样村”再到“花路”,丽水打造瓯江生态经济走廊、率先建成浙江乃至长三角“大花园”,亦有了良好的环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