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28日讯(通讯员 徐立峰)瓶窑古称亭市,宋代亭市山南麓建窑烧制陶瓶,因此得名。5300年前,这里便适宜人类居住。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6.3平方公里的城市和影响范围为100平方公里的世界第一水利工程,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良渚文明。
良渚文化、苕溪文化、陶窑文化、非遗文化、蚕桑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它们共同构筑了瓶窑发展的文化基底。瓶窑,也因千百年锻造而成的文化烙印别具韵味。
一直以来,瓶窑老街的发展源于“一山”、“一溪”和“一街”。
一座山——窑山
瓶窑在历史上窑址最集中、规模最大的当数窑山宋代窑址,现已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点。陶窑文化也与瓶窑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当地特色文化。窑山一带,还流传着“十八条弄、十八口井”的故事。相传,窑山的十八口窑连接十八条弄,每条弄还有十八口井。变迁至今,沿窑山保完好的还有三口井与十五条弄。
一条溪——东苕溪
苕溪是浙西北重要水道,也是瓶窑的母亲河。南苕溪、中苕溪、北苕溪“三苕之水”在瓶窑汇合,被称为“东苕溪”。苕溪哺育着历代瓶窑人民,也孕育出苕溪文化。为保护苕溪母亲河,瓶窑人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意志,以一往无前和披星戴月的拼搏精神,换来了碧波荡漾的苕溪水,迎来了“候鸟天堂”的北湖草荡,造就了守护杭嘉湖平原的西险大塘。
一条街——里窑街
以里窑街为核心的老城区曾是瓶窑最热闹繁华的地段,这里保留着“老底子”的风貌。关帝庙、官口桥、桥上桥讲述着历史的变迁,茧站、电影院及十里渠水,见证了瓶窑的发展和繁荣。
因水而治,因水而兴。瓶窑里窑老街在环境综合整治后焕发勃勃生机,各类文化竞碰溢彩,百姓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幸福感与文化自信不断增加,两岸的欢声笑语随着十里渠水缓缓流淌,永远刻印在苕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