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王店篮”钟永和指尖上传承非遗 助力美丽城镇建设

2020-08-07 14:09:41  来源:浙江在线 通讯员 张凌翊

  浙江在线8月7日讯(通讯员 张凌翊)三伏天,在嘉兴秀洲区王店镇常睦桥社区的一幢老式商品房前,66岁的钟永和全神贯注地编织着手中的篮子,薄如纸片的竹篾在他的手里旋转、交错,很快一只竹篮子在他手下初具雏形。“现在会这门手艺的人不多了。”编了52年竹篮子的钟师傅,跟记者聊着天,手上的活却不曾停下,“干了那么多年,都习惯了,也放不下。”

  几十年前,在秀洲区王店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有几只竹子编成的篮子,当地人把这种有着圆圆肚子的篮子叫“王店篮”,它的用途主要是装东西。大家把会编织这种竹制品的师傅叫“竹匠师傅”,他们把竹子做成畚箕、蚕匾、草筐、背篓等农具,在农村,需求量很大。钟永和14岁进厂学编织竹具,至今已经有52年了。

图片20.jpg

  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就是靠着这门手艺,让小日子越过越好,尤其是近几年自己不断创新“王店篮”的编法,不仅成了秀洲区的非遗传承人,还有许多网络订单纷至沓来。“以前做梦都想不到,这只小小的篮子现在居然还成了香饽饽。”随着政府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市民的环保和文化意识不断提升,改良的“王店篮”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增添了观赏性、装饰性,深受市民的青睐。

  从装满艰辛到溢出幸福

  小小“王店篮”见证时代变迁

  钟永和有兄妹4人,从小父亲早逝,家里条件不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9岁就开始割草喂羊挣工分了。他大伯是村里有名的竹匠,14岁那年,钟永和为了“讨生活”,跟着大伯学起了编竹篮的手艺,进了乡办企业竹编厂工作。

图片21.jpg

  当了3年学徒工,终于出师了,这意味着钟永和手艺过关,可以拿到更高的工资,“我是家里的老二,还有弟妹要靠我的工资养活。”17岁以后,家庭的重担都落到了钟永和的肩上,除了在工厂做,下班回家也不会停下,“村里人为了省钱会把竹子拿来,让我编农具,我就收点加工费。”

  钟永和常编的是“王店篮”和草筐、谷箩、蚕匾等农具,“乡下人么,就讲究实用、牢固,漂不漂亮大家都不在意的。”对日复一日编织竹具的钟永和来说,他脑子里想得最多的就是加快速度,“私活”干得更多,才能拿到更多钱养家糊口。

  在竹器厂做了20多年后,工厂进行改革,逐渐转到以生产尼龙绳为主,钟永和就从厂里出来了,“我只有这门手艺,还是在这个上面动脑筋。”他就在自己村里搞了个小工厂,招了几个工人,还是生产竹制农具,从购买材料到销售全靠钟永和一个人,“还算不错,挣了点小钱,比农民日子好过多了。”他很庆幸自己学了这门手艺,让自己家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也成了村里很多人的楷模,大家都尊敬地喊他一声“钟师傅”。

  “我们家很早就在建设镇上买了商品房。”钟永和的女儿钱慧英在一旁插话,在她眼里,父亲虽然不识字,但是他给了自己比许多同龄人更好的生活条件,“我爸是我眼里的英雄,他什么都会做,真的很厉害。”源于对父亲的崇拜,2016年秀洲区发动有手艺的民间艺人申报非遗传承人,钱慧英就给父亲报了名,凭借钟永和扎实的基本功,他的申请很快通过了。

  钟永和跟竹编打了一辈子交道,有着惯性的依赖,也有对过去艰难生活的回忆,在拿到非遗传承人证书的刹那,他说从那个时候开始,自己可以真正地只为喜欢而编竹具了。

  “王店篮”变身

  为爱好而创作的人生很幸福

  从一根竹子变为一只篮子,要经过选材、劈竹、过剑门、上刮刀、编织和涂清漆等步骤,“就靠两只手和一把刀,没有其他。”竹编的魅力也在于此,没有相同的两只篮子,全部是纯手工打造。“一片竹子要劈12层篾,就是靠手去掌控的……”钟永和的手仿佛是杰出的舞者,而这些细软的篾就是最好的霓裳羽衣曲,两相配合才有各种各样的篮子诞生,有日式的,有欧美风的,有细软得跟布包一样的,也有挺括得棱角分明的……钟永和赋予了这些“王店篮”新的生命。

图片22.jpg

  在钟永和家不足20平方米的客厅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篮子,品种有40多种,数量有几百个之多,衬着蓝印花布的“小芳篮”很有江南风味,其中也不乏大牌包包范儿的竹编包,更有实用又环保的可爱“菜篮子”。今年,他又编织了花瓶、水果盘等精致的装饰品。每次周边地区搞活动,钟永和的摊位前总被围得水泄不通,顾客群体也很杂,下手最“狠”的是上海人,有一次,一个姑娘一口气买了1000多元钱的篮子,“有十几个呢,她说要拿回去送小姐妹。”钟永和的语气里有着满满的自豪感。

  这40多个品种的篮子,都是近几年钟永和自创的,“看看电脑里的图片,想象下再自己动手,蛮有趣的。”钟永和作品中的民族风透出时尚气息,有实用性,也具备观赏和装饰性。时尚女性拿着它们出街,回头率超高,也有部分市民将篮子放在家中做装饰用,“只要不受潮可以放几十年呢。”

  随着订单越来越多,钟永和想要有个工作室的愿望也慢慢萌生,“应该快了,我们村要搬迁了。”他说接下来新农村建设自己家能造5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我就弄一层做工作室,篮子就分类摆放,我工作也能施展得开了。”

  66岁的钟永和创意无限,在编织“王店篮”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也一路编织着自己的梦想与幸福……(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范国飞

城镇原创

亚厦股份董事长丁泽成:发挥“头雁”效应 推动企业向新制造领域转型升级 浙大城市学院“行走的中国传统文化”暑期实践团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 夏日里来一场和水的“约会”!丽水竹垟畲乡打造狂欢泼水节 钱塘新区义蓬街道:以人为本落实专项行动 守护美丽城镇环境美 真抓实干 余杭创新理论学习方式助力“重要窗口”建设 嘉兴样板创建乡镇项目开工率达100% 到2022年争创31个省级样板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