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到爷爷的坟墓并迁回良渚。”这是良渚文化最早发现者施昕更后人最大的心愿。连日来,有关施昕更的报道引起社会关注,温州瑞安专家学者纷纷提供相关线索。近日,瑞安博物馆馆长陈钦益、瑞安玉海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光明介绍了36年来寻访施昕更坟墓的过程,并建议为施昕更立碑塑像或者建立相关纪念馆。
有关人士从1983年开始寻访
“1983年瑞安市开展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我19岁,刚进入瑞安市文物馆工作。馆里的俞岳秋先生带我去瑞安西山查看文物古迹。当时西山有许多古迹,包括名人墓。俞岳秋先生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包括施昕更安葬于西山的线索。那次,他是特意去找施昕更坟墓的。但遗憾的是,我们找了好几次,都没找到施昕更坟墓。”瑞安博物馆馆长陈钦益这样说。
“我小时候就住在瑞安西山脚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山一带居民无序建房现象严重,一些坟墓被破坏,这可能是寻找无果的原因之一。”陈钦益说。
1997年,施昕更的孙子、良渚遗址管理所副所长施时英曾专程赴瑞安,希望能找到他爷爷的坟墓和遗物。陈钦益陪他一起在西山找了一天,但一无所获。施时英失望而归。
2010年7月15日、16日,施时英一行4人再次来到瑞安,在陈钦益和当地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人员的帮助下,虽未找到施昕更的坟墓和遗物,但找到难得一见的一批《浙瓯日报》原件,显示一年多时间施昕更在瑞安抗日自卫会的工作状况。之后,施时英多次来瑞安独自寻访,但没有找到他爷爷的坟墓。
文史爱好者笔记提供重要线索
施时英最近一次来瑞安是上个月25日,这次是69岁的瑞安玉海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光明带他去寻找坟墓。
何光明作为文史爱好者,日常有记笔记的习惯。早年他的一次笔记给了这次寻找坟墓一个重要线索。何光明介绍,上世纪70年代,他的老邻居吴老伯曾在清卫部门工作,当时清卫工人自发组织一起在西山建房。某天,他们在院子里聊天时吴老伯提起,建房旁有一座坟墓,上面写着施姓。这段往事被何光明记录了下来。
上月25日,施时英一行在何光明的帮助下,前往西山搜寻施昕更的坟墓(见上图)。虽然只是确定了一个大概位置,也没有发现具体证据,但施时英非常开心、激动。
“我父亲今年88岁了,我想找个机会,带他来瑞安看一看,了却他的心愿。”施时英说,当他把找到坟墓大致位置的消息告诉父亲时,老人很激动,“对于我们一家人来说最大的心愿是找到爷爷的墓并迁回良渚。”
何光明说,如今国家提倡文化自信,他们作为文化研究者深知良渚文化的重要性,因此这十来年一直在搜寻、研究施昕更先生相关的信息。2008年,何光明从地方文史资料中意外地发现良渚文化的发现者、抗战爱国热血青年——施昕更。
“我多次到瑞安市档案馆去寻找他的信息,查了当时瑞安县政府和抗日自卫会的名册,但都没有记录他的名字。”何光明说,“按我的推测,当时施昕更的坟墓比较普通,因为他家不富裕,而且在战争年代,当时的瑞安县政府也不能厚葬他。”
建议建设施昕更纪念馆
“前几年,瑞安规划建设西山公园时,我曾向相关部门提议,在西山选址为施昕更立碑或塑像,纪念施昕更,宣传良渚文化,提升瑞安文化形象。施昕更是良渚文化最早发现者,在瑞安生活过一年多时间,而且参加过抗日自卫会,这对瑞安很有意义。”陈钦益说。
何光明认为,瑞安正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西山打造全国首家国旗馆,建议在国旗馆附近选址建设施昕更纪念馆,举行系列纪念活动,这可以促进瑞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