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望海街道新兴社区有个垃圾兑换超市,村民们可以拿着垃圾到这里兑换日用品。看,村民肖祥珍正拎着塑料袋走过来。
“哟,肖阿姨,又来啦,快给我看看今天带了些啥‘宝贝’?”7月9日,社区居民监督委员会主任王洪平看到肖祥珍进了垃圾兑换超市,马上迎了上去。
打开塑料袋一看,“宝贝”真不少,啤酒瓶、矿泉水瓶、废纸板……王洪平一一清点、记录:“这些东西可以兑换一袋洗衣液了。”
“没想到,垃圾成了‘宝贝’!”肖祥珍喜滋滋地说。
垃圾兑换日用品,这样的“交易”,每周二都会在这里发生。垃圾兑换超市的墙壁上,挂着商品价格表,标注着兑换商品所需的垃圾数量;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梳子、食盐、食用油、洗衣液一应俱全。“今天轮到我当店主,一天都没闲着。”王洪平记录好台账,便着手把刚刚收来的垃圾分门别类地整理好。
超市“生意”喜人,这背后,是新兴社区从垃圾回收迈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新探索。
新兴社区的前身是新兴村,由原新木桥村和修戒桥村合并而成,借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东风,村里的生活垃圾开始集中处理。几年下来,垃圾集中了,但新问题很快出来了,所有垃圾一股脑儿倒在一起,村容村貌是改观不少,但这些垃圾却没办法很好地利用。
如何让垃圾集中处理向垃圾资源化利用转变?“我们首先想到了垃圾分类,把回收利用价值高的进行分类,统一处理加工。”新兴社区党总支书记陆祥英说,有了这个想法,新兴社区迈出了垃圾分类第一步。社区给村民们发了两个桶,一个装可腐烂垃圾,一个装不可腐烂垃圾,但发现效果不佳,回收垃圾时,经常会在装可腐烂垃圾的桶里发现塑料瓶。“引导过很多次,但村民们不积极,我们也只能干着急。”陆祥英说。
如何把老百姓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2017年3月,垃圾兑换超市应运而生。社区每年通过村集体出资、乡贤捐助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补贴购置日用品与废品处理之间的差价。村民垃圾分类的热情一下子点燃了。大家纷纷把家里的塑料瓶、玻璃瓶、废旧报纸等拿到超市。“在这里兑换日用品,算下来比自己去回收站卖废品要实惠,还省去了平时卖废品、购物的折腾。自从超市开张,我就没再花钱买过盐。”村民王惠祥说。
垃圾兑换超市带动了新兴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热情。这变化,不只发生在村容村貌,更发生在老百姓的心中——“垃圾就是宝贝”的观念在村民心里扎了根,新兴社区迈出了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关键一步。
2018年,村里的垃圾兑换超市共回收垃圾2万余件,共有400户村民参与其中。据了解,新兴社区开起的海盐第一家垃圾兑换超市已经开出多家“分店”,目前,这个“金点子”正在全县推广。
如今,垃圾兑换超市成了新兴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的重要抓手,由党员组成的垃圾减量监督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走进村民家中征求意见。
“超市一周开一天太少,多开张,生意才能更红火。”肖祥珍说。
海盐县委书记陈玲芳:
海盐自2016年5月开始实行农村垃圾分类试点,2018年12月实现全县104个村(社区)全覆盖,逐步建立起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完整体系。
垃圾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分类不仅事关生态环境建设,而且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海盐有信心、有决心推进这项工作。海盐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打好垃圾分类攻坚战、持久战,积极推动垃圾分类新时尚,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出海盐贡献。
海盐县垃圾分类工作亮点:
根据海盐县的实际,当地确立了以机械成肥为主、其他模式为辅的垃圾减量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模式,已建成和购置机械快速成肥处置点16个、处置机器18台。目前,全县农村日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80吨,其中日均可堆肥垃圾处理量约33.3吨、日均出肥量约2.84吨、日均可回收物数量约17.2吨。全县9个镇(街道)104个村(社区)已全域开展垃圾分类,覆盖农户83571户,实现村(社区)和农户100%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