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e农行动 正文

海盐“四权联动”盘活农村“沉睡”资产

2017-07-19 08:56  来源:杭州网—杭州日报 驻嘉兴记者 陈建芳 通讯员 李刚 范洁冰

  陆建明的家庭农场

  近日,浙江省财政厅发文表彰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成果,海盐县“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金融支持农村发展”被列入十项改革创新成果之一,其经验、做法将在全省进行复制推广。同时海盐县获得全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先进典型经验优秀单位称号,得到省财政厅成果复制推广工作奖励资金300万元。

  海盐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究竟有何经验?日前,记者深入海盐,探寻当地“四权联动”盘活农村“沉睡”资产的“海盐模式”。

  全省率先尝试多项改革

  早在2009年,海盐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并于2016年实现三级平台流转交易互联互通,全县统一的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管理电子数据库成功建立,从而实现了产权交易的公开、公平和信息共享。

  2014年10月,海盐在全省范围内最早实现了农村“三权”金融产品的的全覆盖,特别是在农村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中,建立了确权、赋权、活权、护权的“四权联动”工作机制,探索形成了“确权先行、权能共享、标准引领、风险分担”的“海盐模式”。

  确权:农民有了抵押物

  “流转了100多亩地,上个月在县里的农商银行光用这个证作抵押就贷了160万元,用这笔钱添置了一辆全新的冷藏车,就连后边儿农场修路的钱也都有着落了。”海盐县武原街道石路农场负责人王卫东口中所说的“证”指的是当地县政府印制的《海盐县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

  像他这种情况,由于农地是流转过来的,这在以前是不具备作为抵押物资质的。随着“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沉睡”的农民资产得以盘活。

  权属清晰是推进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的先决条件。

  据海盐县农业科科长吴叶慧介绍,海盐将农地经营权抵押试点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协同推进,建立了政、银、农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并专门制定出台《海盐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实施方案》。目前,已完成71015户农户、32.55万亩承包土地的确权颁证,确权率达100%。

  赋权:土地有了抵押权

  依靠农地抵押受益的,王卫东并非是个案。

  陆建明,青莲寺村人,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猪司令”。2014年6月他拆光猪棚,从村里流转了390亩土地建立了家庭农场。然而,流转土地只是开始,农业前期投入大、产出慢、资金回收周期长的特点,使得陆建明原来计划建蔬菜大棚的钱一时筹不出来了。

  “多亏有好政策,我可以用农地抵押贷款了。”陆建明告诉记者,当年,海盐农信社根据土地经营权及租金实际支付剩余期限、流转价款、支付价款、预期收入等进行合理评估后,便发放了180万元的“农钻通”贷款。

  “到去年年末,我们农场已流转了500多亩土地,不仅种了葡萄、桃子、洋香瓜,还有200多头湖羊和鸡鸭。”现在,陆建明的家庭农场产值从100多万元上升到了500多万元,2015年还被评为市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县级示范性家庭农场。

  陆建明走上致富路并不偶然。据中国人民银行海盐县支行行长张星荃介绍,该县依据“确权-流转-抵押”的流程,分别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地流转经营权证和他项权证,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担保等权能,使承包地农户、流转经营者、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均能平等享有财产权和收益权。

  同时,通过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金融产品介入,使较大规模土地流转成为可能,进一步活跃了交易。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海盐全县农地抵押贷款余额1.5亿元,累计发放416笔,贷款金额4.53亿元。

  活权:金融机构有标准了

  2014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针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提出了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提供了政策基础。

  此后,2015年,《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破除了农户过去没有抵押物的巨大障碍,提升了市场主体的能力。

  今年3月,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探索盘活土地经营权的有效途径,在制度上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推动金融对“三农”的支持。

  金融服务的参与使得土地权利的内涵得到放大,陆建明告诉记者,在资金充裕情况下,农场3年内流转土地面积扩充了近一倍,产值从100多万元上升到500多万元。而对于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来说,不少选择在农场打工,赚取工资,同时又是土地流出户,享受租金。

  此外,为保护土地流出农户的权益和风险保障,海盐特别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并形成地方标准,明确对风险保障金资金来源、使用范围以及资金管理监督等作出具体规定。

  护权:银行后顾之忧少了

  如何调动银行的积极性是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在确权之后,农民手上的资产的确盘活了,但银行也有自己的担忧:农业生产不确定因素多,一旦出现风险会不会形成不良贷款?银农信息不对称,农户的还款意愿如何,银行也难以知晓。

  让银行能够“放开手”去做,就得逐一化解这些“后顾之忧”。

  张星荃介绍,针对这些问题,海盐建立了“三权”风险补偿基金和土地经营权流转风险保障金的“双重保险”机制,并设立了“三权基金”。

  具体做法是,设立规模为人民币3000万元的“三权基金”,对贷款银行出现不良资产,实行基金与银行按照3∶7的比例分担机制,同时规定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产品单户最高补偿金额为200万元。

  那么,这些钱从哪儿来?张星荃介绍,“三权基金”全部由政府出资。风险保障金由流入经营主体按每亩300元及县、镇、村三级分别按一定标准提供,统一建账管理,为贷款银行和土地流出农户提供风险分担和保障。

  为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中的风险,引入农业保险、开展银保合作也是其中的亮点。“不仅大棚给上了保险,农作物也有保险,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哪年收成不好,我们也有保障了。”陆建明说,保费支出也由政府掏“大头”,自己只出30%。

  吴叶慧表示,海盐县作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比较好。“我们要给农民赋权,一旦手中的‘死资产’被激活,他们的创业热情也同时被点燃,从而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王铮铮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