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五水共治”让“黑臭河”变身“西施河”,还引来“金凤凰”

浙江:治水助推乡村经济 村民在家就能致富

2019-03-26 10:59  来源:杭州网 记者 郑茜茜

  如今的刘家桥港,良好环境吸引来无数外地游客。

  德清县沿河村农村河长工作站。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

  然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严重地破坏着浙江的好山好水。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打出了一套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的转型升级组合拳,并创新推出“河长制”,拉开了浙江铁腕治水的序幕。

  随着“五水共治”工作的深入推进,美丽山水重现,乡村经济欣欣向荣,浙江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黑臭河”变身“西施河”

  治水让古村庄恢复美丽容颜

  “白银盘漾一螺青,洞口胭脂带雨零。怪道西施曾小住,水杨柳亦学娉婷。”清代诗人徐以泰曾作诗盛赞蠡山风光。

  蠡山村坐落在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如今这里碧水青山,柳浪浮珠、古桥卧波、白鹭横飞,村民掬水而用、傍水而憩、沿河而渔,一幅令人称羡的江南水乡画卷。

  然而,数年前,古村也经历了一场水之殇。

  “以前,刘家桥港两侧都是养殖场,村民环境意识淡薄,养殖废水直排入河,再加上当时生活污水没有截污纳管,导致刘家桥港受污染严重。”蠡山村书记卫俊说,受污染后的刘家桥港臭气熏天,夏季河面上布满水葫芦。河水污染不仅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困扰,也一度让投资商望而却步。

  2013年,借着养殖场整治的东风,蠡山村对所有养殖场进行了关停整改。2014年10月,刘家桥港被列入德清县中小河流治理重点项目,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水”行动在这里正式启动。

  “五水共治”后的蠡山实现了华丽蜕变,刘家桥港也从“黑臭河”又变回曾经的“西施河”,甚至还引来“金凤凰”,成为一条“富民河”。

  2015年3月,总投资5.8亿元的“水样年华”古婚俗文化园项目落户刘家桥港畔。该项目计划建造41幢风格迥异的古民居和婚俗博物馆,重现水乡古风俗婚礼,目前它已进入最后的装修阶段,今年十一将正式面世。

  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致富

  乡村旅游的发展让他们充满信心

  “我们村过去是个传统农业村,发展速度不快。”卫俊告诉记者,环境变美后,旅游随之发展起来。

  村民顾松平养了十年的猪,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猪倌,回忆当年他说:“说实话,刚接到养猪场要被拆的通知时,第一个念头就是‘拒绝’。但现在看着家乡一天一个变化,我知道我的放弃没有错!”

  如今的顾松平成了民宿老板。“村里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好,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说。

  村子环境的变化,让村民蔡红霞乐得合不拢嘴,“我现在经营一家美发店,等文化园开了,就去备些婚纱、盘头和发饰,提供给游客拍照,生意应该会不错。”

  如今的蠡山村,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五水共治”的成果,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践行者,有力助推了当地“五水共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去年,德清试点打造“农村河长工作站”,蠡山村成为首批试点之一。“这个工作站就在我们村委会,村民们看到治水的经济效益后,对治水的热情也更高涨了。”卫俊说,村民成了工作站的常客,在这里学习水务知识,交流护水经验。

  卫俊介绍,接下来,蠡山村还将通过古婚俗文化园项目带动更多业态发展,从而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帮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致富。

  创新设立农村河长工作站

  将河长履职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

  近年来,湖州通过“五水共治”,让山更青、水更绿,乡村旅游、民宿经济日渐繁荣,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的效益正在逐步显现。德清是湖州治水的先行者,一项项创新举措,为全省各地开展治水提供了样本和经验,“农村河长工作站”就是其中之一。

  “基层河长的责任意识比较淡薄,末端抓落实的环节还比较薄弱。”在这几年的治水过程中,德清县五水共治办主任陈国松发现,治水工作按照流域来管理并不合理,网格化管理才是最有效的。为了最大限度地打通治水“最后一公里”,去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德清正式启动“农村河长工作站”建设工作,将河长履职的触角延伸到了农村基层末梢。

  “老百姓有问题肯定第一时间找村里。为了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我们把站点设在了村委会,由村书记担任站长,村主任担任副站长。”陈国松说。

  德清还自创了巡河“五步法”,即“一看水、二查牌、三巡河、四访民、五落实”,为每位基层河长设定了一套巡河的规定动作。

  “五步巡河概括了日常工作的内容,是我们每一个基层河长都需要掌握的技能。”沿河村河长工作站站长丁春荣说,“五步法”还特别将河道问题清单纳入河长离岗交接项目范围,将问题上报率、问题处理率纳入河长履职电子化考核范围,将河长履职述职情况纳入群众评议河长满意度范围。

  去年,德清又上线公众护水平台,标志着我省“互联网+”河长治水新模式的诞生。

  “群众可以用手机注册并登录平台,通过‘抢单’形式领取巡河任务,成为‘网络河长’,吸引普通群众利用碎片化时间,参与到身边的治水、护水行动中。”陈国松介绍,平台自去年3月发布以来,截至去年底,注册用户已达24000人。

  “五水共治”让浙江再现绿水青山

  6年治水浙江成绩斐然

  全省经济因美丽山水实现转型腾飞

  昔日“垃圾河”成了天然“游泳池”,水清岸绿的画卷正在浙江大地徐徐展开:安吉黄浦江源、长兴太湖风光、德清环莫干山异国风情等19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吸引无数游客……6年治水,浙江成绩斐然。据省“五水共治”办统计,去年全省221个省控断面中,Ⅰ至Ⅲ类水质断面占84.6%,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满足功能要求断面89.6%,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

  去年,我省实施“五水共治”碧水行动,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美丽河湖”建设,深化河(湖)长制,持续开展治水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杭州市上城区率先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并自加压力,承诺提前一年于2020年完成全区建设任务,力争在全市各县市区内,不让一滴污水直排入河。

  绍兴市发布全国首个河(湖)长制地方标准。对河(湖)长的管理要求、工作职责和内容、工作任务、巡查要求等事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界定和明确,成为绍兴各级河(湖)长履行职责的行为规范和操作标准,标志着绍兴治水从“河长制”跨入“河长治”的长效治理新阶段。

  ……

  再现绿水青山,这是“五水共治”的初衷。而今,浙江13万公里河川日新月异,浙江经济也因为美丽山水实现了转型腾飞。

编辑:潘洁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