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4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赵明杰)山林万顷,满目皆绿;一溪环带,隐隐两三烟树。从杭州出发,沿杭长高速行驶约四五十分钟,再拐进201省道继续往前,空气中,满是山野的气息,属于黄湖的那方美景跃入眼帘。
森林覆盖率79.9%,余杭区唯一的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国家级生态镇……在黄湖,青山绿水是最厚的“底色”,也是迎来发展新机遇的“源泉”。
“黄湖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必须懂得珍惜,认真守护好绿水青山。”正如黄湖镇党委书记沈标华所言,如今借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东风,黄湖的发展正紧紧围绕“绿色经济”做实、做好、做优产业文章,带动小城镇面貌的全面升级,打造名副其实的山区中心镇。
产业导入
释放绿色发展新活力
“被这里的生态环境和热情纯朴的村民们所打动,加上这里的手工艺材料品种丰富,我和我的团队就决定留在这里。”在去年7月举办的黄湖镇首届融·创文化节上,品物流形主创设计师张雷这样表达了他对青山村的喜爱。
2017年7月,在他和团队的带领下,首个中国传统材料图书馆“融设计中国传统材料图书馆”正式落户青山村。眼下已有200多位村民加入到图书馆项目,文创产业的入驻让传统手艺成为了村民眼中的“香饽饽”。
在农村与文创结合的背后,是青山村“美丽乡村”建设所打下的坚实基础。通过整治不雅建筑、立面提升、庭院美化、修建停车场、增加景观小品等工程,整个古村落焕然一新,老房子重现白墙黑瓦的古色韵味。
整体环境的有效提升,也为黄湖源源不断地带来了一拨拨城市游客,来这里享受“世外桃源”原生态的宁静生活。王位山脚下,“久临静舍”等一批精品民宿正开门迎客;森林古道上,登山客们正拾级而上享受“郊野”,与自然亲密接触。
“黄湖要发展,但前提是不破坏环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经济增长是短暂的。”沈标华表示,随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作为山区工业区,黄湖在大力推进全镇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积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探索“生态+”的发展模式。
生态与产业发展的融合牌,黄湖正越打越响。
整治深入
打造中心集镇新面貌
将目光聚焦到老集镇,在1.75平方公里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区域内,同样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变化:投入1200余万元完成5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每年河道和路面保洁投入300多万元,让镇交界断面水质保持二类标准,真正做到“一溪清水出黄湖”;完成杭长高速出口两侧砂石、水泥制品、竹制品等20余处加工堆场整治,腾退土地留白增绿80余亩,打造一条进镇的绿色通道。
“以集镇为中心,我们采取‘农村包围城镇’的方法扎实推进基础环境整治。”沈标华表示,经过一年多的整治建设,目前整治已经进入二期收尾阶段。
期间,围绕打造名副其实的山区中心镇的目标,黄湖镇在重点布局“一轴、四桥、两岸”空间布局结构和“两纵四横”主干路网体系,完善道路系统,打造黄湖大溪两岸运动休闲带的同时,实施了沿街建筑立面整治、管线迁移、市政管网优化、农贸市场改造、背街小巷等整治提升工程,有效改善集镇面貌,擦亮了老集镇的“面子”。按沈标华的话来说,所有能落脚的路,所有看得见的墙,都借着这次整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之所以称黄湖为老集镇,是因为在过去得益于地理区位优势,黄湖一直是余杭西部乡镇的集散中心,特别是在教育、贸易、服务等领域尤其明显。黄湖中学、派出所、市场监管所等中心站所,农商行、邮政等公共服务机构的站点均设在黄湖。但受到客观因素影响,一直没能进行较为系统的提升改造,这才使得集镇的服务功能难以撑起现在的产业发展需要。
“重新打造名副其实的山区中心镇,是一项从内而外的工程建设。”沈标华在接受访问时提到,在推进项目建设等硬件提升的同时,以打造中心镇为目标,黄湖集全镇之力积极打好秩序整治的“持久战”:先后与400余家商户签订《新门前三包责任书》,累计发放宣传册、告知书2000余份等,开展“专项整治月”“周末攻坚”“凌晨行动”等整治活动,进一步完善镇区序化、洁化长效管理机制,严格规范集镇秩序,群众商户规范意识明显提升。
“内外兼修”的黄湖不仅整体环境得到了有效提升,也带动了民宿、旅游等产业的强劲发展。目前阿里巴巴、印力集团的合作项目已明确落户黄湖,与之配套,3家市级精品民宿、9家农家乐也已建成,满足未来文旅产业发展需要。“下一步,黄湖还将依托集镇商业街和古色古香的历史风情街,继续着力打造旅游配套产业,让黄湖集镇更好地服务周边众多的星级酒店、民宿、农家乐,真正成为物资采购和游客休闲中心。”沈标华说。
(图片由黄湖镇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