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丽水通江海,诗情处州畅天涯。
可以说,丽水改革发展史就是一部交通先行史。在新起点上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交通。
交通的变迁,见证了丽水的发展——
2013年实现县县通高速、2015年迈入高铁时代、2017全部建制村通客车、2018年机场动工建设。
近年来,丽水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交通改善了,丽水可视为昆山”的叮嘱,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努力改变交通落后面貌。把交通事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把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作为打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的关键支撑,积极对接全省大通道行动计划,加快形成北承沪杭金、东接甬台温、突破点线面、接轨大湾区的水陆空综合交通大格局。
从丽水至北京高铁列车开行,到吹响“海上丝绸之路”复兴的号角,再到丽水机场项目的成功开建……都可看出丽水在发展立体交通征程上的稳健步伐。
如今,一幅气势恢宏的交通设施新画卷在徐徐展开,立足浙西南交通枢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丽水,正以轻盈的姿态“起飞”。
通江达海,“海上丝绸之路”再出发
随着瓯江江水缓缓上涨,一艘驶自福建的1200吨级货船载着钢锭缓缓停靠青山特钢码头,岸边两台大型吊机立即装卸货物,再经陆运接驳至青山控股在青田各家企业。青山钢铁有限公司物流部码头管理负责人卢举几乎每天都要蹲守码头,“得益于瓯江航运,我们一年省下成本4000多万元。”
经市、县港航部门考察批准,2010年10月,青山控股自建的2个500吨级码头泊位正式投入使用,设计货物年吞吐量37万吨,可停靠1000吨级海船。
据统计,2017年,全市完成水路货物运输量 209.77万吨,水路货物周转量13000.33万吨公里,水路旅客运输量106.23万人,水路客运周转量531.15万人公里,完成港口吞吐量291.9万吨。
作为我省第二大江,瓯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历史上,瓯江江面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商贾往来,青瓷、石雕等均是通过这条水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即便是上世纪中期,浙南一带的木材、山货和土特产,大多通过瓯江水路远销全国。
上世纪后期,公路、铁路为主的交通运输能力得到快速提高,瓯江部分航道断航,干流未得到综合开发和利用,昔日“黄金水道”逐渐走向萎缩。
随着国家提出发展低碳型经济的战略,让运费低廉、污染排放小、能源消耗低的内河航运,再次被提到全国和各地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瓯江航运复兴迎来了历史性机遇。
好消息一个个传来:《浙江省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将瓯江航道整治工程列入我省内河水运复兴“南畅通”的重点规划布局,省交通运输厅给予该项目的部省级补助资金标准达到建安费90%,瓯江沿线港口也已纳入浙江省“一体两翼多联”的港口发展格局。
一纸纸批文纷至沓来,一个个设计方案跃然成形,打开了我市瓯江航运发展的蓝图。眼下,“瓯江航道丽水服务区”已经完工成形,未来这个服务区将用于船舶在运行期通航时供船舶加油、加水以及船民上岸休息购物等。另外,在青田海口锚地现场,4个500吨级码头的泊位也已经全部完工。可通航500吨级内河船舶的丽水瓯江航道已指日可待,流金淌银的“黄金水道”将再次绽放璀璨光彩。
翻山越岭,“路连民心”纵横畅八方
在丽水,抓交通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抓脱贫增收、就是抓民生福祉,交通线就是生命线、发展线、幸福线。
2006年7月29日,习总书记第七次到丽水调研,作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重要指示,进一步指出:“只要你们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资源的价值已经而且并将继续显现出来。”
习总书记的亲切关怀,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处州大地。十多年来,丽水历届市委、市政府牢记习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始终把交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举全市之力推进“交通先行”,全市交通大踏步发展。
2005年12月,丽水第一条高速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标志着丽水驶入“高速时代”。2011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康庄公路村村通”,老百姓彻底告别“肩挑背驮”的历史。2013年6月,龙庆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丽水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2015年12月,金丽温高速铁路建成通车,标志着丽水正式迈进“高铁时代”,实现了从“铁路时代”到“高速时代”再到“高铁时代”的三级跳。
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十二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6%,增速连续7年居全省第一。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在“十二五”成功摘掉了欠发达帽子,消除了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
截至2017年,我市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15537.504公里。从最初的群山环绕,交通闭塞到现在的路网纵横,四通八达,丽水公路从无到有,现已逐渐发展到路网纵横、方便快捷、安全畅通、“美不胜收”,为丽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基础保障。
来到235国道旁的老码头,隔湖相望的是云和县长汀村。一边是苍翠大山,白墙、绿瓦、青山,散发着江南的秀气;一边是时尚沙滩,沙雕、棕榈树、沙滩,洋溢着热带的气息。
景区开放一年多时间就接待游客90余万人次,门票收入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达190多万元,带动消费1500多万元。谁能想到三年前,长汀村还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
改变源于公路,2014年底长汀大桥开通;2015年 “十里云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风景线开建,长汀村在交通便捷的基础上,实现了“山里看海”的奇思妙想。
气贯长虹,十年砥砺圆“凌云之梦”
如果要细分丽水的航空梦,那么,这些“坐标”一定还鲜活地留在人们的脑海里:
2008年,提出了建设丽水机场的战略构想。
2008年12月,成立丽水机场项目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正式启动丽水旧机场土地置换和新机场项目前期工作。
2012年11月,完成旧机场区块2237亩土地综合处置,实现旧机场土地提前置换。
2013年9月,国家民航局批准将丽水机场场址优化为南山场址。
2014年11月,国家民航局发文同意丽水机场预可研报告。
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议研究通过丽水机场预可研报告。
2016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同意新建丽水机场项目。
2017年10月,国家民航局向国家发改委报送行业审查意见,并同意补助11.3亿元。
2018年3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受理可研报告,4月20日组织召开评审会,6月14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可研报告。
2018年4月,丽水机场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及指挥部正式成立。
于2018年9月30日开工建设的丽水机场,即将为丽水开启的,则是“航空时代”——
丽水机场项目工程由机场主体工程、进场道路工程、丽水机场取土及矿地综合利用项目等三个子项目组成,合计总投资约63亿元。机场主体工程位于丽水市莲都区南明山街道上沙溪村附近的低丘缓坡地带,机场性质为国内支线机场,机场跑道海拔高度165米,飞行区等级指标4C,控制航程2000公里,新建1.2万平方米航站楼和8个(8C)机位的站坪,总占地3430亩,建设期近4年。到2025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000吨……
建设,正在进行;改变,已然开始。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畅想,早已提前超越时空,迈向未来。
“根据丽水机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丽水机场控制航程2000公里。也就是说建成后的丽水机场具备飞往北京、广东、成都的能力。”在网上看到丽水机场开建的消息,丽水的农户们已经开始期待着将丽水各地携着露珠的新鲜农产品卖遍全国各地。
“期待飞机早日从丽水飞向祖国各地的那一天。”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丽水华侨也在心中畅想着乘飞机回家的那一天。
丽水九山半水半分田,自古以来,交通不便一直制约着这里与外界的沟通,制约着经济发展的步伐。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在269万丽水人民的期待中,航空,在不远的将来必将逐步成为丽水与世界沟通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水路到陆路,从陆地到苍穹,立体式的综合交通,让丽水打开了通往外界的大门。跨越发展的丽水综合交通体系,建起了跳出丽水看世界的“跳台”,让丽水人有了做“赶海梦”的底气。
再不是囿于一域的“洼地”,丽水,以开放、自信的姿态拥抱世界,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