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扎根山区几十载 余杭鸬鸟这群教师给乡村孩子点亮了希望之灯

2018-09-10 09:07  来源:中国网 胡清林

  “别人都是面朝大海,而我们这群人是面朝大山。”鸬鸟镇中心小学坐落于杭州余杭最西北的山区,鸬鸟镇雅城村。这里被青山绿树环抱着,仿佛“藏”在大山之中。余杭的这群老师就在这大山里默默坚守了二三十年。

  曹国平老师和他的学生(资料图)

  三十年,最苦的他都经历过了

  “那时候工资很低,25块、32块、42块、58块、64块、72块我都拿过。”曹国平是三十五年前来到鸬鸟小学的。那时候山里老师少,都是将两个年级并在一起上课,教学任务很重。但由于不是在编教师,他的工资很低。

  据曹国平介绍,以前村子里大部分是山路,学校也很远,每天都是靠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在学校和家之间。尽管条件艰苦,但是这三十五年,他从未想过离开这里。

  曹国平在上课

  “2018年1月,算是我最苦的时候。”曹国平说。那时候临近期末考试了,自己的丈母娘由于高血压引发了脑梗。但是她又不肯住院,曹国平只好每天将她送去医院。就这样,曹国平每天早上6点的时候将丈母娘送去瓶窑镇上的医院,再赶回来给六年级的学生上课。下午上完课,又匆匆赶去医院接丈母娘回家。遇上坏天气,曹国平就只能在雨雪天气里来回奔波。

  “最苦的时候都过去了。”曹国平笑着说。“跟以前相比,现在学校已经算是‘焕然一新’了。虽然还是比不上城里的小学,但是已经很好了。”看到现在的鸬鸟小学,曹国平表现出一脸的满足。

  朱伟祥在鸬鸟小学上课

  三十年,他从年轻小伙变成中年大叔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说这句话的是朱伟祥,今年51岁了。三十年前,他从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毕业,一毕业就来了鸬鸟小学。

  在那个年代,从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可是少见的“正规军”,是不少学校都想“抢”的人才。

  朱伟祥回忆,因为偏远,毕业后班里同学几乎没有去农村任教的,而自己却是义无反顾。“毕业后,其他地方也有很好的机会。但是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我是农村人,应该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没想过去外面。”而这一待,就是三十年。

  在采访中,朱伟祥也自我调侃说,三十年,他已经从一个年轻小伙变成了中年大叔。然而不管其他事情如何变化,他那颗甘于为农村教育奉献的心,始终没变过。

  宋爱琴在给学生们上语文课

  三十年,她从代课老师到在编教师

  来鸬鸟小学之前,宋爱琴在村里的小学也做过几年的代课老师。那时候整个学校里只有十几个学生,但任课老师也只有她一个。

  “那时候我刚怀孕,大着肚子去学校给孩子们上课。村里大多数都是盘山小路,有很长一段路连自行车都没法骑,只能推着自行车步行去学校,在路上就得花费一个小时。”据宋爱琴回忆,那时候的她,每月只能拿到二十来块的工资,日子过的很清贫。

  后来,宋爱琴通过自学考到了教师资格证,但仍然不是在编教师。幸运的是,那时候由于余杭区教师严重缺乏,所以决定在代课的教师队伍里选拔了一批优秀教师并给予编制,宋爱琴就是其中的一位“幸运儿”。

  这三十年里,宋爱琴担任了二十七年的班主任。送走了一批有一批的山村孩子。

  采访时,谈及现在的生活,52岁的宋爱琴也是一脸满足。“待了30年了,年纪大了,也不想出去了。这里挺好的,适合我。政府现在也越来越重视余杭西部教育”

  毛琴芳毛琴芳和她的学生(资料图)

  三十年,她已经离不开大山里的孩子了

  1989年,20出头的毛琴芳来到鸬鸟小学,算起来也快三十年了。

  在采访中,毛琴芳说表示,自己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也很喜欢这个地方。孩子们要读书,总要有人去教他们。

  其实,毛琴芳也有不少机会调离鸬鸟镇,去往城市发展,但她始终不愿离开鸬鸟小学。“我很宅。不喜欢外面的灯红酒绿,反而是这大山的恬静之美更能让我感到快乐。”

  三十年了,毛琴芳依然坚守在鸬鸟小学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当班主任的时候,有个学生家庭条件很差,父母也都不管她,只能跟着外婆生活。毛琴芳经常从工资里掏钱给学生买件衣服买支笔,有时候还会去孩子家里照顾孩子,给那些孩子一些母爱和关怀。所以,有很多学生都记得毛琴芳,也都很喜欢毛琴芳,即便毕业多年,也长期与她保持联系。

  “对这些孩子来说,我给他们一点点温暖,可能就是给了他们一整个太阳。”毛琴芳说。

  其实在鸬鸟小学,选择坚守的老师还有不少。用朱伟祥的话来说,鸬鸟小学就像有魔力一般,让老师们都舍不得离开。董丽华是如此,高瑶琼亦是如此。

  每天早上,无论冬夏,董丽华都要5点起床,5点半准时出门从杭州拱墅赶最早的一趟公交车来学校,20年如一日。

  据董丽华回忆,那时候她刚生完孩子,休产假还不到两个月,就接到了校长的电话。原来,是老师不够了,学校想让她提前回去任课。就这样,产假还没休满,她就回到学校,重新站上了三尺讲台。

  当问及董丽华有没有想过调出去,她说:“像这种山区,愿意留下的老师不多。但是时间久了,我跟这里的学生和家长都有感情了,哪里舍得走。”

  高瑶琼也坦言舍不得离开鸬鸟小学。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的她,在2015年8月得知余杭区教育局援教西部山区的消息时,毅然选择了支教,想为山里的孩子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三年后,支教结束。面对去留,她还是选择了留下,选择了坚守,坚守心中那份补素的教育初心。这几年,有许多向高瑶琼一样的老师,响应了余杭教育西进的号召,陆续来这里支教,为山里孩子奉献青春。

  “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留守山区。一路耕耘,无怨无悔。”这是这里的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鸬鸟小学里,潘新庚、邵玉泉、张铭良等不少老师都是这样。三十年来,从一个个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变成了大叔大妈。但他们依旧相信:鸬鸟镇的乡村教育,正值青春年华。

编辑:郭涛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