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见公园一隅
以“禅茶第一镇”为打造目标,潘板集镇焕新颜
经过环境整治与道路秩序整治,锦城街今非昔比
潘板农贸市场全新亮相 内外环境皆有显著提升
潘板集镇街景
去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专项全面启动。径山镇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涉及长乐、潘板两个集镇的“拆、整、建、管”等工作,径山因势而动,顺势而为,紧紧围绕“禅茶第一镇”的发展定位,坚持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镇,以景点的标准建设城乡,致力于做好基础设施、产业导入、特色彰显、风貌提升、文脉延续“五篇文章”,全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努力打造一个环境洁美、风景宜人、功能定位突出的径山“会客厅”,进一步提升宜居品质,提高全域景区化水平,积极争创省级示范样板。
这一年,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绘就老集镇新蓝图;这一年,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悄然间,径山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已步入扫尾阶段,整体工程已经完工近90%,一个颜值与气质皆佳、整治与长效兼具、同时具有展现特色风貌、传承禅茶展示禅茶文化以及旅游先导台功能的径山“镇”越来越精彩。
径山人建径山
勾画全域蓝图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
坚持多规融合,按照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要求,绘就全域蓝图,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与美丽乡村、美丽公路、A级景区建设无缝对接,淡化镇村边界,通过8个旅游驿站和18公里绿道将城乡融为一体,进一步细化功能统筹和项目规划,补齐农村发展短板。
充分挖掘禅茶特色,结合径山独有的历史底蕴、禅茶文化、地域地貌等独特要素对集镇进行统一规划,建设中强化竹、木、石等乡土建筑元素的运用,融入茶亭、茶壶、茶文化等本土文化,着力建设具有乡愁记忆的禅茶第一镇。
优化产业布局,南部依托物产创龄小镇项目,发展养生养心等健康产业;北部依托浙商金融小镇项目,招引山谷办公、科技金融等创新产业;中部以大径山集散中心为中枢,漕雅线为纽带,串联双溪步行街、禅修小镇,打造精品民食民宿集群。
径山人说径山
繁忙不变,面貌大变,这才是径山该有的样子!
张俊 锦城街商户
2000年,潘板人张俊从父亲手里接过位于径山锦城街的陶瓷店,在这里的生意一做就是18年。18年来,锦城街的点滴变化,张俊都看在眼里。
他告诉记者,现在的锦城街、商贸路、田园街一带,在很早很早以前都是大片大片的农田,后来因为乡村发展的需要,才陆续建起了这些道路。90年代之后,锦城街是人们往来老余杭、双溪、长乐等地的必经之路,交通一直都比较繁忙。
眼前不时有车辆川流而过,张俊向记者还原着记忆中的锦城街:“90年代,这里就是乡村老集镇的样子,两边是民房,高矮层次不齐,外立面也是各式各样的,条件好的人家会贴上瓷砖,条件差一些的就露着墙面;路不像现在浇的那么好,就是普通的乡村道路;那时候硬件条件差,人的素质也没现在那么高,路面和农民自家庭院都比较杂乱。”
2017年,径山开始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整条锦城街的外立面、强弱电线路等都已迎来整治。统一的白墙黑瓦,平整的柏油路面,崭新的路边绿化、还有从空中“消失”的强弱电线路,让整条街看起来清爽干净、安宁祥和。
说着,张俊又带着记者走到隔壁店铺门口,指着门楣上新做的招牌说:“我的店招马上就要来做了,就是做成这个样子。你看,好不好看,清不清爽?”顺着张俊的手,记者看到锦城街上重新设计的店招以棕色为底,白色为字,大气又醒目,再看看张俊期待的眼神,突然明白了小城镇整治的初衷:提升百姓幸福感、获得感,这些,不都体现在百姓的眼神里吗?
坚持内外兼修 破除城镇发展瓶颈
首创农村建房带图审批,制定《农村建房带图审批指导手册》,提供20种建房样式和7种围墙样式,进一步规范农村私人建房,在全镇范围内打造禅茶文化风格民居,夯实全域景区的基础。
开展集中专项整治,仅今年4月至今,共拆除主要道路沿路沿线和精品区块违章建筑、不雅建筑和不协调建筑1627宗9.5万平方米,今年以来,关停整治低散乱企业(作坊)120余家。
推动精细化管理向区域交界处、背街小巷等薄弱环节延伸,开展“车乱开、道乱占、摊乱设”专项整治,切实有效解决城镇秩序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加强拆后利用。把小城镇整治拆后土地优先用于园林绿化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新增绿化面积15000平方,新建旅游公厕11座和大小停车场20个,新增停车位200余个。
整治好了,我们自己看着也舒服。满意,很满意!
骆正南 锦城街商户
“挺好的,挺好的。”在锦城街开广告公司的骆正南说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连说了几个好。他也是一位“老径山人”,家住大名鼎鼎的小古城村。生活“样板村”小古城村,工作在刚刚整治完成的锦城街,骆正南就像一个踩着利好生活的幸运儿。
骆正南的广告公司所在的这排商户,是最早迎来整治的地段之一。对于整治的成果,他笑嘻嘻的表示:“整治好了,我们自己看着也舒服。满意,很满意!”
记者好奇地问道:整治施工多少会有点影响生意,难道你心里就没有过埋怨?骆正南说:“政府的工作做的很细致,怎么施工、什么时候施工,都是一家家上门来通知、来征求意见的。镇里、社区里都有工作人员来,并且跑了不只一趟。这个工作确实做的很细,我们感觉受到尊重,也愿意配合。现在整治基本上完成了,效果又那么好,说真的,个别业主就算刚开始有想法,现在也都转化成满意了。”
骆正南还告诉记者,整治之后,每天都有城管队员在街上巡逻管理,车不能乱停、摊不能乱摆、东西不能乱丢。用骆正南的话说:“看到队员们巡逻的频次‘数不清’。居民也越来越自觉,毕竟环境搞得那么干净,弄脏了自己都不好意思。”他还向记者强调:“看的出来,小城镇整治施工用的材料都不错的,在用料上绝不敷衍,确实让我们很满意。”
清清爽爽的径山才符合大径山国家公园的称号!
陈凯 桥头社区总党支书记
金桥路位于径山潘板。用陈凯的话说,这里以前是“正儿八经”的老集镇。“这里之前是赶集的地方,也是菜市场,马路两边可以随地摆摊,附近老百姓都到这里来买卖东西,很热闹。我家就住这楼上。”陈凯手一指,指向金桥路边的一栋五层小楼。
这栋小楼已经经过径山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初步改造,外立面新刷了颜色,空调安放整齐划一,阳台上清一色不锈钢晾衣架,有几户人家爱好养花,红的黄的紫的花朵从阳台上探出头来,在阳光下分外好看。
记者注意到,陈凯家附近的几栋楼也已经过了初步改造,或正在改造中。陈凯代表村民参加过好几次径山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征求意见会,所以对金桥路的改造计划十分了解。他告诉记者,金桥路上有老底子的信用社和合作社,这两栋楼都是上世纪60、70年代建造的,尽管现在已失去使用价值,但这次整治仍然选择了修缮而非拆除,完好的保留了老集镇的历史记忆。还拆了道路两侧的一些不雅建筑,金桥路整体面貌得到了改观。
对于金桥路的居民来说,整治还带来一个更大的利好——道路“拉直”了,安全性大大提高。
陈凯在金桥路住了近20年,对金桥路的一砖一瓦都充满感情,他望着自家小楼,眼里满怀憧憬:“这样清清爽爽的径山才符合我们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的称号,我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加快项目建设 打造示范样板工程
做深做细前期。组建项目部,实行专班专人实体化运作,深入一线开展摸底调查,坚持现场办公, 确保压实责任,通过项目部每日碰头、每周例会、每月会商等工作机制,确保项目推进。
实行清单管理。列出工程、整治两大类46个项目清单,排定责任人员和推进计划,锁定时间,综合施策,打好建管并重组合拳。截至目前,工程类项目已完成近90%,其中主要道路沿街445户立面整治已经全部完成。
施辅政 径山镇城建办
硬件做得好,长效下功夫,径山才能漂亮得持久!
施辅政是径山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过程的亲历者、见证者。
施辅政回忆,2016年底接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径山镇立马就着手设计规划等工作;2017年6月,开始进场施工,截至目前,径山整治工作完成率84%。现在工程一期的龙皇路、锦城街整治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锦程街路的立面整治基本完工,接下来将进入整个小城镇整治工程的扫尾工作。
径山镇在接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初期就成立十多个人的专项小组,专职搞整治工作。“5+2”“白加黑”是小城镇专项组组员们的工作常态,而今年夏天,施辅政本人更是累得住进了医院。他的同事心疼地告诉记者:“经常看到他加班,有时候其他同事都去休息了,他还一个人在那埋头苦干。”
施辅政和同事们绝没有白白付出辛苦。在整治中,他们坚决避免“绣花枕头”的做法,而是走到一线去充分调查访问,在搞好环境的同时,更把方便百姓生活、提升百姓生活品质放在第一位。
比如,径山镇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增加了停车场、停车位,解决百姓停车难的痛点;把原本规划不合理、容易引发事故的路口通过拆迁、提升改造等手段重建,排除安全隐患;在整治中保留老集镇的历史记忆……
“其实,整治之后的长效管理才是最大的难点。”施辅政说,“没有好的长效管理,硬件做的再好也难以维持。”径山镇非常重视整治后的长效管理工作,由主要领导牵头做好长效管理工作,制定详细的管理计划,在这样的督促下,居民素质提升,环境也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