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尧永
良渚遗址出土稻谷标本。记者 张之冰/摄
周尧永,余杭区良渚街道安溪村的一名村民。
47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良渚人,家就在瑶山遗址山脚下。
站在麦田边,瞭望四周的山峦,山坡上异类的翠绿是一片麻栎(青冈)林,密密匝匝的麻栎树不改挺拔姿态。
周尧永用随手拿的镰刀割了一把麦子,拿在手里反复看,“麦子快熟了,没多久这里将种上水稻。”
这片土地上还种着水稻
五千年
水稻的面积有多少?500亩。不到1000米的远处,就是瑶山遗址——它是迄今出土玉器数量最多、器类最为丰富、制作最为精美、最具影响力的良渚文化墓地。
站在老祖先留下来的这块田地里,周尧永说起这份缘:“2013年,我从村民手中租下这块田地,预想是种植苗木的,但种植苗木要开深沟,苗木移植的过程中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对土壤破坏可能会很严重。相关政府部门和文物文保专家来看了,建议我种植水稻。”周尧永说,一开始是不甘心的,因为承包过来要付1200元一亩的租金给农户,种植苗木一亩差不多有10000块钱,种植水稻一亩2000元左右,差异还是很大的。
500亩水稻田年产多少斤稻谷呢?周尧永算了一笔账,1亩大约产1100斤左右,500亩就差不多是55万斤。
虽不如种植苗木来钱快,但是水稻大户也觉得满足,“女儿在杭州上大学,学的是金融,家里老人均健在,且身体健康,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安心。”而且种植水稻,似乎也是与良渚先人们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
周尧永也曾记得这条新闻:2009年9月,考古学家在余杭茅山遗址首次发现约80亩大面积的水稻田遗址,而且在水稻田的试掘中,还发现80个牛脚印,这是国内首次在新石器时代农耕层上发现牛脚印。考古专家根据脚印分布来推测,当时,这些牛是在“散步”,因为不久后这里发生大洪水,这些脚印被细沙盖住得以保留。
“在茅山遗址发现的八十多亩水稻田,很可能是良渚国的国营农场,至于石犁,还是耕田犁地的。”2016年12月2日《中国文物报社》中严文明先生说:“良渚之所以这么发达,跟水利工程也是连在一起的,首先它既要有国家的公共权力来组织人力,又有防洪、运输、灌溉的作用,整个良渚也就发展起来了。世界最古老的几个文明——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也是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且,良渚人不仅有“国营农场”,还有“国有粮仓”。前两年,在大莫角山遗址的东面,发现了两万多斤稻谷;去年,考古专家在莫角山南边发现了一个大仓储区,足足有近二十万斤的稻谷——一扎扎束好的稻谷,还带着谷穗,都烧掉了。浙江省考古所的老师们说,“有可能是当年粮仓意外失火,所以留下了这些稻谷。”因为这两万多斤稻谷,所以推测这里是王城的仓储区,也就是粮仓。
老百姓安居乐业愿景一点没变
正如严文明先生所说,良渚文化之所以这么发达,跟稻作农业有很大的关系,也只有发达的农业作为保障才能有剩余产品,才能供养工匠和大量的劳动力,才能建成这么大的城和水利系统。
不仅是水稻,还有瑶山那片“麻栎林”。如果你去过良渚博物院,看过古河道内出土的大木料、大木构,并且知道它们都是麻栎树制成的,想必也和我一样惊叹。因为本地村民告诉记者,山上的这片麻栎林也是野生的。是啊,五千年,白云苍狗,沧海桑田,耕牛换成了大机械,但山色没变,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景也没变。
“这块土地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作为良渚人,我深深知道:良渚遗址保护不仅是有关部门和考古专家的事,也是我们每一位普通老百姓的事。”日前,良渚管委会发起了一场“玉见良渚”大型文艺汇演暨良渚文化共享活动,周尧永也出现在现场与本地村民进行互动分享,他总是反复说着这几句话。
这场共享活动进行了网络直播,很多网友被周尧永感动了,网友“谐斐”说,“在日本的我看了真是想回国,感觉很幸福,希望毕业回国的时候,能刚好听到好消息。”网友“枫”说“共同为古城申遗助力吧,2019年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