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鲍亚飞)两年之后,依然没人准确地知道淳安县郭村老房子那道隔墙内拆出了多少块牌匾——完整的有26块,被截断、锯开的牌匾就更多了。
从发现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年,这些价值不菲的牌匾依然默默地堆在祠堂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担心得不到有效保护的牌匾会面目全非。
回顾:
老房的隔墙里发现大量牌匾
隔墙里发现大批牌匾,当时在淳安本地很轰动。
2015年7月7日,杭州淳安县郭村村民在整宗修谱时偶然“破”开了一栋老房子的一堵隔墙,发现内有乾坤。
当天有三块牌匾“年高德卲”、“熙朝人瑞”、“天赐纯暇”显露真身,从落款看能初步确定一块制作于明代,一块是清代(乾隆五十一年),一块是民国(本报2015年7月8日A4版曾作报道)。
村民们很激动,在当地行政职能部门的关注下,在隔墙里共发现完整的古代牌匾26块,被分割、锯断的牌匾残片上百片(初步估计来自于40多块牌匾)。
牌匾经过整理发现,题字者中不乏“名家”,比如浙江布政司使阮元题于嘉庆十四年的“贡元”;严州知府赵士敏题于明洪武九年的“苏湖雅范”……有专家认为,目前国内最古老的一块匾额为宋代嘉定庚辰年(1220年)状元刘渭题写的“进士”匾,而郭村的这块“苏湖雅范”题于1377年,比最早的牌匾只晚了150年。
“对村民来说,这些牌匾的意义非常,既是祖上的文化遗产又是‘好家风’的良好教材。”郭村村书记张恭建说。
“当然是‘文物’,也肯定有保护价值。”淳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说,2015年他们就派专人到现场进行了察看。
他们推测,这些牌匾来源于多个祠堂,是当时的有关机构“废物利用”作为墙体隔板的结果。
尴尬:
古老牌匾堆放两年无人问
就是这些积淀着历史和文化的牌匾,一直被堆放在村中祠堂,没有修复,没有利用,甚至没有挪动过。
一位汪姓村民先后几次向浙江在线求助,他很担心这些牌匾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字迹本来就模糊了,随意堆放只会让牌匾风化、腐朽、剥落得更加严重。”
郭村村书记张恭建很无奈:“有一点可以确定,大家都想好好保护、保存,并良性利用这些牌匾。”他觉得,虽然这些牌匾不是名贵木材制作,但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天天这么堆着,当然不太好。”
村民想不通,这些承载着数百年历史、文化、家风的牌匾为什么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不能被妥善保管、精心修复和好好利用?“修修好,挂起来,大家才能体会到牌匾的内涵。”
真要修复,又面临着种种尴尬。
出路:
四条路都走不通
1、相关部门出资修复?
多位村民曾就这些牌匾的保护咨询过相关部门。当地乡镇给出的回复是:郭村发现的大量匾额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所反映的修复建议值得考虑,但是目前政府资金实施的文物保护仅限于古祠堂、古庙宇等不可移动的历史建筑,匾额不属于不可移动建筑,不在计划内,所以尚没有相关的资金安排。
淳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也接受了浙江在线记者采访,相关负责人说,《文物保护法》有规定: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使用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郭村的这些匾额应当由村里组织修复。该负责人说,淳安县共有历史建筑3200余处,其中祠堂类历史建筑400余幢。由于当地经济欠发达、财力有限,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当地的做法是集中财力先保护修缮集体所有的祠堂类历史建筑。
今年10月10日,浙江省文物局也曾给村民做出回复:“信访人所反映诉求,不在省级文保专项资金资助范围。”
2、统一由文保单位保管?
淳安有关职能部门也曾试图对这些牌匾进行有效保护,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出将所有牌匾统一送至县城进行保管,但这种做法并没有得到村民的支持。村民根深蒂固地认为这些牌匾不能离开村子。
3、转卖给个人收藏?
“牌匾不可以外运,经费又没有保障,还不如干脆卖了换钱大家分。”有村民赌气地说,从匾额被发现后就经常有收藏者来村里问价格,有些甚至给出了一块匾5000元的价。
不过这种卖匾的想法也仅仅是一说,村民不会支持,有关部门也会干涉。
4、村民自筹资金请专家修复?
“对村里来说,钱和技术都是问题。”张恭建说村集体的收入一年大概就十余万元,根本没法照顾到修复匾额上,技术上需要请专家,但他们根本不知道哪里有专家,哪里的专家能保证把这些匾额修好。“一旦弄坏了,那就是‘破坏文物’,谁都担不起这个责。”
匾额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缩影,这些曾被人砌进隔墙的牌匾离重见天日还有多远?它们的尴尬谁来化解?
(感谢汪先生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