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6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陈清清 黄瀚)乐清市清江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入最后决胜冲刺阶段。据悉,为了备战迎检,从8月份开始,该镇就已采取“5+2”“白加黑”工作模式,全面打响集中攻坚战,也涌现出大批先进典型。
镇主要负责人靠前指挥,班子成员分线作战,走村入户开展督导;干金龙、庄再书、赵谢军、周招斌、邵文斌等一线干部一直奔跑在路上;渡头、三塘、泗塘、棉花塘等村主职干部组织动员村两委及党员干部群众争分夺秒、全力攻坚。文章从几个侧面着手,还原这一场“战役”。
支绍青(右)
“突击兵” 支绍青
今年清江镇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以“拆”“治”“管”为具体抓手,坚持以拆开路,拆出空间,同时坚持常态化严管严治,将集镇的违法建筑、乱搭建蓝棚以及乱摆摊、乱占道、乱建房等现象逐个击破。拆违治乱现场留下清江镇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副中队长支绍青的忙碌身影。
“基本每天一上班就要集合队员往外面跑。”这是支绍青的工作常态。拆违治乱工作也讲究“套路”,支绍青告诉记者,有时遇到户主不理解不配合,抱怨甚至责骂,他们会正面面对不回避,耐心细致做工作,以求最大限度地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郑秀龙(前排右)与罗金美(前排左)在长廊建设现场
“老木匠” 郑秀龙
几个月来,渡头村的老人们多了一项新活动——监督沿河文化长廊建设。94岁的陈金定天天来,在旁边长椅一坐就是一个下午,看着工程进展迅速,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11月24日,项目工地上建设正酣,渡头村村委会主任郑秀龙与组织委员罗金美忙里忙外,不一会儿,该村党总支书记傅加善也赶来帮忙。
据了解,渡头村借助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与“创省卫”等中心工作,放开手脚抓建设,做出了不少改变。去年整顿马路菜市场周边环境,打造临时疏导点、“十八间”小吃街等项目为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60余万元。今年,沿河文化长廊提上日程,更是村中大事。
“我们村虽说在清江中心,但这么多年一直没有集体项目建设,村民们都盼着呢。”郑秀龙说。今年年初,该村第一次召开新春能人志士座谈会,发动村民筹资建长廊。村两委干部个个带头捐,为老服务中心副主任黄金松带领7名委员共捐资7.3万元,带动村民热烈回应。
王联澄是清江供销社老书记,一直居住在渡头村,虽不是本村人,但在村中德高望重。村两委特意邀请他当顾问,帮助协调筹资事宜。他利用自己的人脉拉来不少资金。
项目计划投资300多万元,一期筹得150多万元,立即启动。该村成立了长廊建设领导小组,外出考察了20多个地方的长廊,选出最佳方案。
郑秀龙木工出身,拾起了多年不用的老本行,监督起长廊工艺。“长廊是实木搭建,这新鲜木头有天然的裂缝纹理,现在还不能刷漆,要等裂缝完全成型后再刷,否则会凹凸不平。”他考虑周到,还为长廊的承重落地石墩做起设计。他为石墩选取了特别的青石材料,并在上面刻上雅致的雕花图案。罗金美一脸自豪地补充道:“我后来又出去看了十几个长廊,属我们村的石墩最好看。”
据了解,长廊所在地是渡头村的大集散中心,以前有小摊贩自发在此经营。地面垃圾多,长达170米的河岸边没有一棵树,环境脏乱可想而知。今年该村除了投资建长廊,还在沿河每隔30米种树、设置路灯。环境改善肉眼可见,村民获得的实利也不小。“一村民家在沿河,去年打算81万元卖掉房子,今年房价涨到了91万元,他暂时不卖了!”郑秀龙笑说。接下来,该村将继续筹资,完善长廊及门楼建设。
谢乐斌
“老黄牛” 谢乐斌
11月24日,记者来到清江镇,在人民路边的一条小巷里见到了该镇环卫所所长谢乐斌。
谢乐斌拿着扫帚,正在埋头扫地。一旁有人搬运砖瓦,有人将垃圾铲上三轮车。这是在进行背街小巷的卫生死角及占道物清理工作。自今年环境整治以来,谢乐斌带领环卫所人员,每天重复着这样的劳动,共清理垃圾2.6万吨。他不善言辞,对于自己的努力,只说“是分内之事”。
清江镇一名干部告诉记者,谢乐斌是“老黄牛”型干部,一直在默默奉献。“每天早上同事们还没到单位,他已早早到街上查看卫生,像对待自己家里的事一样认真负责。那份执着与耐心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他经常顶着太阳搞卫生,晒成了‘大熊猫’,要知道他原本的肤色是偏白的。他自己丝毫不介意。”这名干部透露。
吴仕标(右)与施工人员讨论问题
“管家公” 吴仕标
“这里的几棵大樟树是原先就有的,尽量配合它进行施工,不要破坏了。”11月24日16时,清江镇城建办主任吴仕标忙着与“山海清江”主题公园施工方算账,“这里放点竹子是不是更好?像那边的竹子,要多少钱?”也不忘叮嘱,“你们晚点下班了一定要把警示栏围起来,以免做好的东西被不知情的人踩坏。”
这头说完,他又接到电话,得知人民路上一户民居新建,所搭的施工木架影响了人行道建设。他马上赶过去,与人行道施工方碰头。
据了解,清江镇在今年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有一整套EPC计划,就是对入城口、人民路沿街立面进行一体化改造升级。自从进入密集施工期以来,吴仕标每天需监督、协调、处理大大小小许多问题。
人民路上约有民居、商铺90户,挨家挨户进行立面改造,又要根据每户不同情况进行协调一致又不失变化的设计,他与设计方、施工方常常焦头烂额。
比如某一户村民,拥有两间相邻房屋,其中一间外墙已铺好红色瓷砖,另一间没有,原本的方案是保留红色瓷砖,对另一间进行统一灰白色刷漆改造。“但户主不同意了,同是自己家的房子,却是两种颜色,看起来不协调。”吴仕标说,“我们把户主、设计方、施工方叫过来一起论证,最后决定使用与红色瓷砖相近的颜色。”还有另一户,设计方案中只囊括房屋的一面,忽略了另一面也邻街,在户主的要求下,他积极协调,将另一面也纳入统一改造。为了省钱,吴仕标还动员户主自掏腰包支持一部分。
空中管线整理也是吴仕标的工作范围。有一户临街,其网线从二楼直接拉到四楼外墙,甚是难看,但联系不上户主。他只能“先斩后奏”,先剪断那条线,等户主来联系时,再安排运营商上门去重新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