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温州柯家三姐妹用音乐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

2018-12-06 11:35  来源:温州晚报 见习记者 薛样洋

  柯家三姐妹柯苗、柯笛、柯笋(从左到右)

  上世纪九十年代,温州曾举办过一次“温州艺术家庭”的选拔活动,柯家三姐妹以柯笛古筝与柯苗伴奏、柯笋独唱“梁祝”而一举夺标,成为一时佳话。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温州文化领域同经济一样,也是百花齐放群星灿烂。跟改革开放一同成长起来的柯家三姐妹,她们用音乐见证了40年的历程,见证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花几年储蓄,父母买了另类“三大件”

  柯家爸爸柯劲是个音乐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参加过学校里的文工团,组过乐队。即使后来选择从医,他对音乐的渴求从未磨灭。相反,这种爱好延续到了三个女儿的身上。

  “女孩子嘛,我们总不希望她们以后去干重活,能有个艺术方面的一技之长,未来谋生也不会太辛苦。”柯劲说,这也是他最初让三姐妹从事艺术的目的。

  因为女儿们喜欢,40年前,那是个物质还相当匮乏的年代,柯劲和妻子省吃俭用买了“三大件”——古筝、风琴和木琴,供她们三姐妹学习。别人家里添置的“三大件”都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唯独柯家,省吃俭用去买乐器。

  “当时买古筝和风琴一共花了400块,邻居们都很不理解,好端端地买这些乒乒乓乓做什么。”柯劲记得,那时自己做厂医,妻子是一家副食品公司的员工,两人一个月的工资是四五十元,400元相当于他们几年的积蓄。虽然当时家庭条件一般,夫妻俩硬是紧凑紧凑日子,“狠心”买了。

  古筝和风琴倒是容易买到,柯笋要学的木琴着实没那么容易。三四十年前偌大的温州,很难找出一架木琴,“几乎没有人弹木琴,二手的都回收不到。”柯劲说。但是,当年柯笋在温州市少艺校学习时,一位教木琴的老师看中她的音乐天赋,把她收为唯一的一名学生。有老师的教导,加上孩子喜欢,柯劲夫妇于是开始多方打听,辗转许久,终于从外地买回一架木琴,那时花了1000多元。

  “不像现在,到处都是琴行,木琴、单簧管、萨克斯这些乐器随处可见,供应齐全,买的人也多,那时候我们连木琴是什么都不知道。”柯劲回忆说。

  求学音乐路,音乐市场从荒漠到遍地开花

  “现在的小孩学音乐可真容易。”上了年纪后,柯劲时常会发出这种感慨。柯劲记得,40年前,音乐是小众的,缺教师、缺乐器、缺条件。

  柯笛还很清晰地记得,从接过第一把古筝起到现在,她与古筝已经结缘40多年了。六七岁时,柯笛在少年宫学习,当时恰逢她的启蒙老师郑心心从省艺校毕业回温州,郑心心精通古筝,而那时温州的古筝市场还是一片荒漠,几乎没有人学习,更没有老师教古筝。为了让古筝能在温州得以传承发展,郑心心收了柯笛做学生,每周都教她弹琴。

  柯笛学得很快,没过多久,舞台上就出现了她独自演奏古筝的身影。“当时学校里会乐器的孩子很少,会弹古筝的更是只有我一个人,每次表演都有点孤独。”柯笛记得,那时很多人连古筝都没有听说过。

  现在,柯笛自己开办培训班,培养了上千的老师和学生,拿起了让古筝在温州开花的接力棒。十几年前,柯笛开始培养学生时,仅有3名学生跟她学习,教室也设在自己的家中。“后来,大家物质条件好了,对艺术的需求变得广泛,目的变得单纯,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学音乐,培养兴趣爱好。”柯笛说。现在,柯笛的古筝教室也从狭小的房间扩展成现在的两个大培训班。最近,还有一名60多岁的奶奶报名参加。

  近二十年的办学经历,柯笛看到,不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学音乐,学的种类越来越广,而且,各种音乐交流多起来了。以前,像国外乐团、歌舞团过来交流的几乎一年只有一次,或囿于交通不便,或囿于欣赏的人群太少。如今,走进来的艺术团多了,走出去的艺术团更多了。前不久,柯笛还带领培训班的学生去中国澳门、香港等地参加国际比赛。

  温州“文艺委员”打造出第一部本土音乐剧

  如今,柯笛的培训班办得如火如荼,柯苗和柯笋在声乐的路上也是一路高歌猛进。柯笋还曾两次代表中国人民海军出访,与到访国军队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柯苗制作了温州市第一部本土音乐剧,填补了温州音乐剧的空白。

  从小到大,凭借一副好嗓子和优异的成绩,柯苗一直是班级的文艺委员,现在,她当上了温州的“文艺委员”。今年,柯苗组织众多音乐爱好人士,制作了温州第一部本土原创的音乐剧《夕阳山外山》,填补了温州原创音乐剧的空白。

  一直以来,温州市政府对文化的投入持续扩大,文化礼堂、文化驿站接连涌现,但温州的原创音乐剧创作相当匮乏,专业的创作人员、音乐剧演员的缺失是主因。而近来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教育理念从原来的“德智体”慢慢转向“德体美育”发展,音乐人才开始不断涌现,音乐剧的创作再次被提上日程。

  为了这部音乐剧,柯苗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召集了一批不计报酬、志同道合的音乐伙伴,用了整整三年时间准备。在最后演出的前几个月时间里,她们每天从早到晚就窝在剧院的排练厅,“每天都要安排排练,出流程表,那几个月大家都调侃我是‘周扒皮’。”柯苗笑着说。

  近日,这部历时三年,创作团队多达七十余人的音乐剧被正式搬上舞台,一票难求。《夕阳山外山》的走红,并不在柯苗的意料之外。跟小时候父亲带三姐妹去看歌舞团表演时,零散的观众数不同,如今艺术的春风已经吹遍每个角落,表现形式也日趋多元。

  40年前,柯家三姐妹省钱买琴,40年后,三姐妹成为文艺工作者。她们的经历是40年温州文艺变迁的缩影。从有到无,从荒漠到遍地开花,艺术,开始扎根温州人家。

编辑:徐光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