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傅静之)在素有“浙北粮仓”美誉的嘉兴,正不断涌现各种各样强强联合的“良种良法”,形形色色的绿色集成栽培技术正作为新型农作制度的一块块模板,在当地得以推广。
混种模式层出不穷
秋日的暖阳下,嘉兴秀洲区新塍新生态农场内,几百亩晚稻收割在即;仔细一看,这里的稻田跟别处不一样,田野的四周挖出了宽1米、深0.6米左右的水沟。仔细一问,这些水沟的作用可不光是用来灌溉,它那里面还藏着成千上万只的甲鱼。
在这个“稻鳖共生”系统中,鳖除了吃喂养的小鱼外,还可以吃水稻田里的小虫等;它们的爬行还可以有效疏松土壤,粪便又可以成为水稻的肥料,使得后者不用施肥,不打农药,7元/斤的稻米第一时间被老客户和亲友们预订一空。近日,当地农经局组织有关专家,对该农场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品种为优质粳稻南粳46,亩产量达到500.81公斤;再加上甲鱼的效益,每亩每年可实现2万余元的纯利润,在确保粮食总产基本稳定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综合效益。眼下,农场主老凌已有了明年推出100亩示范基地进行甲鱼生态静养的计划,有了把自家生态大米在杭、沪两地开专卖店的打算,也有了购置冷库储存新鲜稻米实现错峰上市的想法。
在嘉兴,新型农作制度的创新和应用正作为提高粮食产出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加速推进,以“千斤粮、万元钱”为代表的农作模式更是百花齐放。“生姜—水稻”“番茄—水稻”“甜瓜—水稻”以及“稻鳖共养”“稻鳅共养”等稻田养殖模式层出不穷,不断从土地上收获着更丰富多样、更绿色生态的农副产品,实现了钱袋子、米袋子、菜篮子的有机统一。
品种品牌并驾齐驱
近年,嘉兴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不断强化种子管理,进一步提高水稻良种覆盖率,大力发展优质稻米。据统计,2018年嘉兴全市水稻主导品种推广率达到91%,晚稻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
与此同时,嘉兴着力培育优质软香粳米开发主体,创建优质米品牌。各品牌稻米产品通过科学管理、准确研判,不断拓展销售渠道。比如,“嘉心菜”牌大米在生产作业和产销过程中严格按国家有机标准(GB/T19630)进行种植管理及产业化经营,从田头到餐桌,全程数字记录集成二维码,实时查询追溯,已通过南京国环有机认证。当前,该大米主要通过会员宅配和门店销售,其中80%进入到上海的高端市场和小区。
藏粮于技功不可没
在广袤的绿色农田,嘉兴着力研究和运用绿色集成栽培技术,孕育了越来越多的种田“黑科技”。2018年嘉兴落实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30个,其中水稻28个,旱粮2个,示范面积近3万亩。同时,着力扩大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覆盖面,加大优质高产晚稻新品种(组合)的推广力度;强化晚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综合运用;深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快智能化、信息化、设施化等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嘉兴打破浙江农业纪录两项,嘉兴双丰家庭农场有限公司以991.26公斤/亩打破鲜食春大豆百亩方最高鲜荚亩产纪录;南湖区凤桥镇守德农场以1050公斤/亩打破鲜食春大豆攻关田最高鲜荚亩产纪录。
此外,为进一步发挥农业产业技术团队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中的主导作用,嘉兴已连续4年开展“三联三送”活动。“三联”指的是每个产业技术团队固定联系1个县(市、区),联系2个科技示范基地,联系3名农村实用人才;“三送”指的是各产业技术团队要下基层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希望通过加强技术团队与农户的互动,加强惠农支农政策的宣传,进一步推介新的种养模式、新品种和各种新型适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