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田兰芳
近日,被誉为“最美高铁线”的杭黄高铁传出新动态,杭报记者致电杭州市铁路建设指挥部后了解到,目前杭黄铁路的联调联试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同步还将进行动态监测、动态验收、运行试验等工作,预计最快12月中旬通车。
日前,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再传佳讯——沪苏湖高铁获国家发改委批复。随着杭衢高铁不久将开工,还有在建的杭绍台铁路、商合杭高铁,待建的沪苏湖高铁……杭州都市圈正抢抓交通发展机遇,加快无缝对接,大步迈向高速铁路时代的“一小时交通圈”。
杭黄铁路串起两大旅游胜地
杭黄铁路起自杭州湾滨海平原,经新安江谷地,穿越千岛湖山脉至黄山地区,建设全长265公里,其中浙江省境内185公里,连接了杭州和黄山两大世界级旅游胜地,沿途风景美不胜收,被赞为“最美高铁线”。
开通后,这条线路将填补区域铁路空白,杭州西部多个区县不通高铁的历史将彻底终结。杭黄铁路全线共设10个车站,从杭州东站出发,依次经过杭州南、富阳、桐庐、建德、淳安,离开浙江境内后再经三阳、绩溪北、歙县北,最终到达黄山北。
今后,杭州市区到最近的富阳,只需15至20分钟;去桐庐,30分钟不到;到建德,大概需要40分钟;到最远的淳安千岛湖,也仅45分钟,相较目前自驾前往要缩短近一半的时间。
除此之外,线路利用既有杭州东和杭州南站,与合福高铁共建绩溪北、歙县北和黄山北站,并与杭衢铁路在建德站相接。
在12306官方订票系统中可以看到,目前杭州到黄山的车次每天有两趟,从杭州东出发,无论哪一趟都必须向南行经义乌、金华后,再绕道江西上饶,最后北上至黄山北,少则3小时,多则3个半小时。
而新线路开通后,也将极大地压缩杭州、上海等地与黄山间的时空距离。按照设计时速250公里来计算,预计从杭州到黄山最快仅需一个半小时左右;并且与合福、沪杭、杭甬、宁杭等高铁网相连,从上海、宁波、南京等地到黄山最快旅程只需两个多小时,在补齐全域旅游交通短板的同时,也为几地市民的出行带来很大便利,到那时,“爬完黄山看西湖”绝对不是说说而已。
沪苏湖高铁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区域发展,交通是基础,铁路建设又是重中之重。
十余年来,杭州都市圈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成为引领浙江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充满活力的长三角金南翼。杭湖嘉绍四市也在协同推进300多个区域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未来,这种共融将进一步推进。根据《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浙江省的铁路营运里程达4000公里(高速铁路159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380公里,实现省会到设区市高速铁路“一小时交通圈”。
本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新建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意建设沪苏湖铁路。湖州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相比,虽与上海地缘相近,但交通区位优势一直没有体现出来。而这条起自上海虹桥,途经江苏苏州,终于湖州,设计行车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一旦建成,将一举填补太湖南岸铁路的空白,让湖州有了直通上海的高铁,不必再绕道杭州。
杭州西部除高铁旅行专线杭黄铁路外,另一条重量级的高铁——杭衢铁路,也在最近有了新进展。浙江省发改委正式批复了杭衢铁路建衢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力争年内全线开工、2022年与杭州西站同步建成。
杭衢高铁是推动衢州融入杭州都市圈、提升衢州交通枢纽地位的重要通道。同时,作为长三角城际快速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杭衢铁路建衢段还将承担联络九景衢铁路和杭黄铁路的重任。
专家解读
杭州枢纽地位将更加突出
去年7月,《杭州市综合交通发展“十三五”规划》出炉,将杭州综合交通发展定位为,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和长三角南翼最大综合交通枢纽,面向国际、贯通长三角、辐射中西部的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
现阶段,杭州已经建成的就有沪杭高铁、杭长高铁、宁杭高铁、杭甬高铁,即将建成杭黄高铁,杭绍台高铁、杭温高铁在建,待建湖州至杭州西高铁、杭衢高铁等。根据《杭州铁路枢纽规划》(2016——2030年),杭州将进一步扩增到11条高铁线路、6大主要高铁客运站,变身“高铁之城”可期。
浙江大学公共服务与绩效评估研究中心主任胡税根教授认为,在杭州都市圈继续深入共融的同时,杭州的枢纽地位将更加突出。
“虽然这几年杭州在新经济形态上呈现出不少亮点,但很多基础性的资源和设施方面,质量、数量与北京、上海等国家中心城市相比仍然不够,城市国际影响力还不够大,中心城区的资源集聚力度仍有不足。”胡税根分析说。
但现在,杭州正在加紧补足这些短板。比如在交通设施枢纽方面,杭州的高铁和地铁都在加大建设步伐,而随着都市圈、长三角区域内铁路网的不断完善,无疑将更加有利于包括高端人才、高端产业等高端要素尤其是数字经济高端要素在杭州的集聚。
除此之外,杭黄铁路、沪苏湖铁路、杭衢铁路、杭绍台铁路等一条条线路建起,对于都市圈内的其他地方来说,也是难得的机遇。胡税根认为,有了这些铁路线的加持,区域内各种资源要素得以更加有效的协调、布局,同城一体化效应凸显,未来都市圈内各地将更加亲密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