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没有手机,恐怕连要饭都要不到。”说这话的是马云。10月11日,在杭州市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动员大会上,马云认为,未来杭州会出现一批“阿里巴巴”,杭州会以数字经济为特色参与世界竞争。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说,数字经济是杭州的“柱”和“梁”,杭州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形势的客观判断和理性思考。对杭州来说,这既是一种时代责任、一种使命担当,也是一种自我挑战。杭州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数字经济这张金名片擦得更亮,提升核心竞争力,勇当数字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产业变革——
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发展数字经济,是杭州主动顺应科技产业浪潮、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驱动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的探索思考和生动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从缺矿产、缺港口的资源小市一跃成为经济强市。进入工业化后期,传统产业占比过高、科技综合实力不强等矛盾日益凸显。同时,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兴起,数字经济带来了世界经济的大调整、大转型。杭州抓住机遇,抢先布局,制造业叠加数字经济的“新制造”故事正在悄然上演。
走进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条条流水生产线井然有序。“以前需要人力进行橡胶块的分拣,每一个因子都会影响橡胶块质量。”车间负责人介绍,ET工业大脑被应用到车间后,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处理分析每一块橡胶的信息,匹配最优的合成方案,有效地稳定了混炼胶性能。中策橡胶集团副总经理张利民表示,通过挖掘生产数据的潜力,公司良品率提高了5到8个百分点,而一个项目的良品率提升1%,便意味着上千万元的利润。
依托SupET工业互联网,几百家浙江制造企业实现了降本增效。在吉利集团汽车焊接车间,ET工业大脑挖掘了7%的产能提升空间;在正泰新能源公司,ET工业大脑实现单、多晶电池片EL缺陷的毫秒级自动判定;在恒逸石化公司,ET工业大脑使石化生产煤炭消耗量下降3%……
以制造业为起点,数字技术正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以农业为例。一台电脑、一条光缆、一套远程控制装置,动动鼠标就能完成百亩农田的生产管理。来到位于桐庐县岭源村的绿庐蔬菜基地管理机房,记者看到屏幕上显示着园区内各个大棚的温湿度指数,并可实现自动化施肥、灌溉等生产工序。
基地负责人王晓桢说,这片基地引进了“物联网”农业生产管理技术,500亩蔬菜基地成了“智慧农田”,解放了大量劳动力。
从碎片化应用到系统集成,数字经济成为杭州产业形态变革的重要方向。
在数字产业化方面,这里集聚了全国超三分之一的电商平台,实现全国85%的网络零售、70%的网络跨境贸易以及60%的B2B交易;云计算服务全球,以阿里云为例,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7.6%,为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
在产业数字化方面,这里率先走出一条从“机器换人”到“工厂物联网”再到“企业上云”“ET工业大脑”驱动的智能制造之路,产业结构持续向好。
短短几年的聚力发展,杭州数字经济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数据已经变现成巨大的商业价值。
2014年以来,杭州数字经济连续14个季度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今年上半年,杭州数字经济实现主营收入4655.6亿元,同比增长22.8%。
社会变化——
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
工厂车间实现智能制造,刷脸支付遍布各行各业,点点手机即可轻松办税,“城市大脑”助力精细化管理……从“移动支付之城”到“移动办事之城”,数字经济的心脉已经植入杭州。
在杭州数字化城管统一平台指挥大厅,一块块监控大屏上方实时显示着最新上报的案件以及当日上报数、立案数、结案数、采集员在岗数等内容。大屏中间,是本月城市管理问题处置情况、趋势分析以及当日高发问题。
杭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李磊告诉记者,该系统目前已累计收录近40亿条信息,城管问题及时解决率从最初的26.7%提高到2017年的98.88%。2017年,杭州智慧城管项目被列为国家发展改革委“信息惠民”试点项目。
桐庐县委书记朱华告诉记者,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改革试点县,桐庐与海康威视合作打造“智慧治理信息中心”,以大数据信息库为“一个核心”,搭建县乡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两级平台”,融合社会治理“三张网”(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平安建设信息系统网、综合视联网),通过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员“四级联动”,构建信息化、立体化、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模式。
智慧治理,是杭州运用数字技术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进步的缩影。近年来,杭州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动医疗、教育、交通、旅游、安全等智慧民生服务,建设技术引领、应用丰富、治理智慧的生活品质之城。
比如,杭州有全球首个“城市数据大脑”。过去一年,“城市数据大脑”接管了1300个路口的信号灯,同时还接入4500路视频,通过拥堵指数测算、信号灯效率优化、主动报警等服务提高城市交通效率。目前,“城市数据大脑”已落地在杭州、衢州、澳门等10多个国内外城市。
数字技术也带来社会治理的深刻变革。杭州聚焦商事登记制度,在全国首推“商事登记一网通”,仅2017年就实现减少企业“跑腿”30万余次。杭州专门成立数据资源局,在不到一年时间全市各部门300多亿条数据信息实现共享。杭州成立全国首个互联网法院,当事人可以“零在途时间”“零差旅费用支出”完成诉讼。
城市变迁——
建可持续“数字化城市”
“快递之乡”桐庐,是全国首个“农村淘宝”全覆盖的县城。记者在桐庐县百江镇发现,“直播+微平台”新模式正有效解决当地农村电商上行难题。
打开“百江侬好”APP,客户不仅可以观看农作物24小时生长直播,还能获悉该产品从种到收、从产到销的全产业链信息。“百江的樱桃、火龙果、‘王的葡萄’等虽然价格贵,但客户能亲眼看到长势以及施肥情况,加之水果质量高,所以销量非常好。”百江镇副镇长胡轶敏说,他们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农旅营销发展新道路,走出一条化零为整的共融共生农村联合经营新路径。
运用“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美丽县域遍布杭州。2017年,杭州市农村电商服务站点达2362个,农村电商销售额达1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通过“农产品上行”和产业融合,临安区山核桃收购价实现翻番,销售范围拓展到国内外,全产业链产值达200亿元。
智慧、绿色、低碳,数字经济正推动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社会与自然同步发展、共享红利。
数字经济成为城市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杭州的“小红车”,是中国街头最早出现的共享单车,日最高租用量47.3万人次,累计租用达到8.56亿人次,目前该模式已在170多个城市复制推广。
杭州还应用物联网守护“蓝天白云”。桐庐县实现全国首个县域乡村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全覆盖,率先在浙江实施土壤治理,建立土壤污染检测预警耕地地理信息智能化系统;富阳区开启智慧治水新模式,将全区工业污染源、农村生活污水、河道水质等全部纳入实时监控;淳安县建成数字地理信息平台,完成智慧城管、污水、自来水、民政地名、市场监管等集成,实现了“一个平台支撑,一个口子管理”。
数字经济已然成为杭州的最新名片。2017年,全市数字经济实现主营收入8936亿元,增长28.6%;新经济增长值4251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未来,杭州将着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计划到2022年,数字经济总量比2017年翻一番,占杭州市GDP比重超过60%。
(原载《经济日报》10月13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