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动能转换新时期 杭州外迁企业六成转移到湖嘉绍等地

2018-09-10 07:30  来源:杭州网—杭州日报 见习记者 邱丹晨 通讯员 傅敏

  说起北大桥,老杭州人一定不会陌生。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楼房低矮,烟囱林立,是杭州传统的工业区,云集了热电、化工、印染等众多工业企业。2002年年底,北大桥首批搬迁企业名单确定,16家企业率先搬离市区,这也是全市产业转移的开端。

  十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杭州向杭州都市圈城市湖州、嘉兴、绍兴等地转移的企业占了外迁企业的近60%。杭州都市圈产业专委会、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正在研究的《杭州市产业承接与梯度转移机制研究报告》显示,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杭州向周边城市的产业转移也呈现了新趋势。

  新时期产业转移新趋势

  近年来,杭州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杭州包括水价、电价、气价、地价、劳动力成本价格的商务成本仅次于上海、深圳、北京;工业用地价格分别是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等周边城市的1.4倍、1.9倍和1.7倍。

  德清、安吉、海宁、桐乡、诸暨等杭州都市圈节点县市抓住机遇积极承接杭州产业外溢。“这些地方除了地理、区位、相应的产业承接能力上有其优势外,在政府层面融杭力度大,也是其成为大城市外迁企业迁入地的一大利好。”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查志强表示。

  2001年湖州德清首提“融杭”概念,此后,临杭物流园、临杭工业区等一个个园区平地而起,德清全县累计引进杭资企业600多家,规上企业超过200家,约四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60%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来自杭州。而在湖州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63.6%的项目来自杭州。

  再以嘉兴为例,以海宁、桐乡为重点,整合形成了海宁尖山新区和桐乡临杭经济区、崇福经济区、高桥经济区等平台,“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引入来自杭州的项目879项,像阿里巴巴的“菜鸟城”、西子重工等一大批项目都落户嘉兴。2007年成立的海宁连杭经济区,如今有八成落户企业来自杭州,嘉兴紧挨下沙的这片曾经的滩涂地,俨然已经摇身一变,成为杭州企业追逐的高新区……

  经过十多年发展,当前杭州向周边产业转移也出现了新趋势——逐步由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拓展,例如德清地理信息产业园承接了许多来自杭州的地理信息技术企业;产业转移也呈现集群化特征,由单个项目、单个企业转移变为基于某一行业的企业大规模向同一地集中。例如,萧山新塘街道联合柳桥集团等14家羽绒行业骨干企业,出资成立总投资35亿元的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传统产业集中转移到宣城。

  杭州三产结构新调整

  十多年来,通过实施“退二进三”和“退二优二”政策政府主导企业搬迁,“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低小散整治”等转型升级组合拳倒逼产业向外转移,以降成本、拓产能、拓市场等为动力推动企业自主外迁,杭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以信息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6.3∶50.7∶43.0调整到2017年的2.5∶34.9∶6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升到50.1%、30.6%和43.2%,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到24.6%。

  伴随杭州城市国际化步伐加快和拥江发展战略实施,如今杭州已经进入产业转移和重组的关键阶段。“当下,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如何以产业转移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质量变革、效力变革、动力变革,是杭州,也是杭州周边都市圈城市面临的一项重点难题。”查志强说。

  杭州都市圈产业专委会、杭州市经信委副主任蔡德全指出,杭州都市圈对于杭州的产业承接和梯度转移意义非凡。而如何加强产业链、价值链对接,实现转移地和迁入地的利益共享和产业共兴,是杭州都市圈几座城市必须考虑的问题。“除了原有的杭湖嘉绍四城,杭州都市圈的辐射已扩展到了黄山和衢州等城市,怎样做好‘梳理’与政府引导,以及形成合作共赢的机制,值得我们共同探索。”

编辑:徐光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