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8-05-31 09:01  来源:浙江在线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8年1月9日)

  山海协作工程是“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决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保持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发挥山海协作工程的机制优势,促进浙西南山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全省区域平衡协调发展,现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市县主体、省级统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更加注重协作方式创新,更加注重造血功能培育,更加注重创新成果转化,全力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到2022年,在浙西南山区高标准建设一批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项目,高水平建设一批绿色产业发展平台和项目,高质量建设一批人才、科技、社会事业和群众增收合作项目,浙西南山区绿色发展水平和群众增收能力明显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其中:26个加快发展县(以下简称26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年均增长8%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等实现共享。

  二.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省级空间规划试点为切入点,优化山区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推进四大都市区与生态功能区深度合作、大湾区与大花园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四个一万”工程建设,全面提升26县农村公路建设水平。加快万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建设。积极谋划衢州市、丽水市等对外高铁通道和内部区域轨道交通网,构建融入全省一体化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实现26县纳入杭甬温1小时经济圈。

  (二)构建山区绿色能源网。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光伏电站建设中依法依规对浙西南山区给予适当倾斜。支持26县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三门核电项目建设,支持列入国家规划的县(市、区)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加强26县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统筹油气输送通道和储备系统建设,推进实施全省天然气县县通工程,强化浙西南山区油气能源供应和保障。

  (三)完善水利等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实施以衢州市和丽水市为重点的大花园百河综治工程、主要江河治理工程及温州沿海平原骨干排涝工程,加快推进浙西南山区大中型水库建设。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支持衢州市、丽水市等争取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四)协同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协同推进跨市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共同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合理控制废水排放总量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调整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省级生态环保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资金按因素法分配,与生态红线占比和林、水、气等绿色指标挂钩。探索建立省内流域上下游市、县(市、区)政府间自主协商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五)打造沿江美丽经济产业带。鼓励杭州、温州、台州、衢州、丽水等市依托钱塘江、瓯江、灵江等流域资源,打造沿江美丽经济产业带。上游市县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运动休闲养生资源,打造旅游风情度假带。下游沿岸市县发挥人才、科技、金融等要素资源集聚优势,沿江打造高新技术开发区、区域金融中心、现代化贸易服务中心。沿江上下游市县共同编制保护和开发规划,共同推进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沿江产业带建设。

  三.丰富合作内涵,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提升特色生态工业。 浙西南山区要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东部沿海地区要与结对市、县(市、区)开展产需对接、产用结合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大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帮助培育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鼓励26县申报创建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在认定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试点示范企业时,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

  (二)做强高效生态农业。推进浙西南山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业强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加快培育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主体培育力度,适当降低26县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评选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指导帮助浙西南山区建立健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标准、认证、标识、全程追溯监管体系,推动区域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发展。经济强县要引导相关企业到浙西南山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利用东部沿海地区和省级大型展会、营销网络和互联网平台开展产销对接,提高浙西南山区绿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三)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浙西南山区的农、林、渔业资源和田园景观、农耕文化,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园,依托传统村落和民俗风情遗存打造一批农家乐(渔家乐,下同)和精品民宿,构建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探索创新农家乐、民宿产业发展的金融、人才、土地等要素政策,加快完善乡村交通、停车场、厕所及污水处理和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存量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农民闲置宅基地,以自办或出租、联营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在符合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允许使用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新建住宿、餐饮及旅游配套设施。 经济强县要帮助26县开展农家乐、民宿产业的规划建设、人才培训、客源引导、营销策划、品牌打造等,引导城市技术、人才、资本、市场与山区生态资源有机结合,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规范发展。 加强宣传推介,积极打造农家乐、民宿特色村、专业村与城市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协作结对的品牌载体,促进供需有效对接。

  (四)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到浙西南山区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设立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机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杭州市、宁波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产业孵化园与结对县(市、区)建立合作关系。 经济强县要引导优秀创投企业、团队参与26县创业投资发展,鼓励26县与结对经济强县共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深化人才引育合作,建立高端人才共享交流平台,引导高端科技人才为浙西南山区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服务。

  (五)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完善“双下沉、两提升”政策,加大选派省内医疗机构骨干医生到浙西南山区工作力度,组织浙西南山区医生到杭州、宁波等市学习进修。支持省级和杭州、宁波等市三甲医院与浙西南山区的医院建立长期良好协作机制,创新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 深化医疗改革,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到2022年,实现26县县域范围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对下沉基层服务满2年的城市医院医师,业绩突出的可优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或聘用到高一级专业技术岗位;对下派到医疗联合体管理人员,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可优先提拔任用。

  (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省、市、县三级教育部门要统筹优质教育资源,加大教师交流培训力度,组织省内高校和优质中小学校轮流选派优秀教师到浙西南山区工作或开展培训,在职称评定上给予优先考虑。鼓励结对市、县(市、区)开展校际结对、联合办学、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帮扶合作。在安排省级教育转移支付时,尽量向山区县倾斜。进一步增加26县本科定向招生计划。 加大对一线农村地区教师职称评审上的倾斜力度。

  (七)强化就业创业帮扶。完善山海协作培训就业创业机制,帮助浙西南山区提升师资力量、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搭建省内劳动力余缺调剂服务平台,重点引导浙西南山区劳动力通过培训有序向沿海大中城市转移,省里根据服务情况给予资金扶持。指导26县建设或提升一批大学生创业园、文化创意中心、农村电子商务孵化园等创业基地,对提供孵化服务的创业基地可按实际孵化成效给予资金扶持。

  (八)促进低收入群众增收致富。深入实施新一轮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创新结对帮扶政策,深化省领导联系26县制度、农村指导员制度,加大省直部门结对团组帮扶力度,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深化百村结对计划,扎实推进消除经济薄弱村工作,到2019年底,全面消除浙西南山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

  四.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山海融合互动发展

  (一)提升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省级山海协作园共建机制,以建设科技化、信息化、集约化、生态化产业园为目标,围绕主导产业,加快上下游关联产业引进,培育生态型现代产业集群。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坚持亩产效益导向,全面实施企业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产业园创新平台建设,因地制宜建设科创服务中心、孵化器等,鼓励企业引进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设备、应用智能化管理软件系统等,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和“机器换人”。加快推进生产性、生活性配套项目建设,提升园区整体配套服务能力。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提升产业园管理服务水平。

  (二)加快推进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建设。积极推广开化—桐乡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示范区共建机制和开发模式,确定永嘉县与温州市瓯海区等14 对县(市、区)开展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建设。按照“一园多点”开发模式,高起点编制产业园发展规划和年度开发计划,高标准推进产业园核心区以及集散中心、停车场、通景公路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一批省级旅游风情小镇、休闲旅游示范村和生态旅游项目,形成“一区一品”,避免千篇一律重复建设。对产业园内项目用地指标给予政策倾斜。

  (三)支持发展“飞地经济”。支持杭州市、绍兴市和宁波市、湖州市、嘉兴市分别在衢州市、丽水市产业集聚区中建立“飞地”产业园;支持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与衢州开展航空物流多式联运基地建设。支持26县在结对市、县(市、区)建立人才、科技和产业孵化“飞地”,重点推进淳安在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文成和泰顺在温州瓯飞工程围垦区、磐安在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青田在平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飞地”园区建设;加快推进衢州(杭州)海创园、丽水(杭州)海创园、柯城(杭州)未来科技村建设。鼓励结对双方在东部沿海地区创建一定规模的特色街区,开设26县特色农产品、特色小吃、民间手工艺品等窗口。按照国家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要求,对建设成效明显的“飞地”园区予以用地等政策支持。

  五.创新政策机制,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一)创新产业引导政策。建立浙西南山区产业投资评价体系和鼓励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减轻浙西南山区企业负担。对综合评价较好的企业,优先扶持上市。发挥省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服务中心平台优势,建立投资项目对接机制,引导国企、外资、浙商到浙西南山区投资发展。鼓励和支持省属企业围绕主业,加强与浙西南山区合作发展,对投资浙西南山区的省属企业,在企业等级考评考核中予以适当加分奖励。

  (二)创新财政扶持政策。加大对浙西南山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完善山海协作专项资金和山海协作产业园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通过制度性安排,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浙西南山区的积极性,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创新金融支持政策。创新融资担保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加大对山海协作产业园平台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深化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普惠面。深化衢州市绿色金融改革,支持衢州市围绕绿色产业金融化、金融体系绿色化主线,开展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和新动能培育,打造新型特色产业体系及相应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结对市、县(市、区)共同设立多层次的山海协作产业引导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并参与基金的运营和管理。

  (四)创新人口转移及市民化政策。以大湾区、大花园建设发展为契机,加快推进浙西南山区人口内聚外迁。深化小县大城战略,创新生态移民政策,以整村搬迁为主要形式,促进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稳步推进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相应机制,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增强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制定省内人口跨地区转移就业引导政策,促进浙西南山区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有序转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省山海协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推动作用,建立健全工作推进和目标考核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山海协作工作成效监督评估。每年在各有关市轮流举办山海协作工程专题推进活动。建立专题合作推进机制,由省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牵头建立专题合作组,制定相关实施方案,推动工作落实。推动市与市、县与县之间建立紧密型合作机制,扩大乡镇、相关部门结对合作覆盖面。结对双方建立高层联席会议制度,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年开展定期互访,共同确定协作重点,研究部署和协调推进协作工作。

  (二)健全干部交流互派机制。开展园区共建的经济强县5年内平级选派2批干部到结对县(市、区)挂职,每批时间为2年6个月。其中,选派1名优秀处级干部到结对县(市、区)挂职,担任县(市、区)委常委、副县(市、区)长,分管经济、招商、旅游等工作,并兼任山海协作产业园或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主任;选派3名左右科级干部挂职担任结对县(市、区)综合部门副职。协调安排省部属单位优秀干部到26县挂职。省委组织部每年直接选派的发展改革、经信、财政、国土资源等综合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下派干部,优先安排到26县。支持26县优先定向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省委党校每年举办2期26县优秀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专题班次。

  (三)加大工作推动力度。各结对市、县(市、区)要共同制订山海协作阶段性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开展年度工作总结评估。 经济强市和经济强县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健全信息报送、发布工作制度,开展山海协作工程主题宣传,提高山海协作影响力。

编辑:徐光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