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拥有优美的滨海资源和丰富的岸线资源,海岸线总长6630公里,居全国首位,其中大陆海岸线长2134公里,海岛岸线长4496公里,丰富的岸线资源是浙江海洋生态的重要财富。
近日,浙江省政府印发实施《浙江省海岸线整治修复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要建立保护自然岸线长效机制,开展海岸线整治修复3年行动,实现岸线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海岸线整治3年300多公里
根据《行动方案》,到2020年,浙江将完成342公里海岸线整治修复,打造美丽黄金海岸线。其中,宁波、温州、嘉兴、台州分别完成110.07公里、60公里、9.3公里、71.03公里的大陆生态岸线整治,舟山完成88.24公里的海岛生态岸线整治。
同时,《行动方案》还确定了省市签订目标责任状、印发海岸线整治修复评价导则、出台省级补助政策、加强年中检查和年终考核等制度。
“今年,我们将对沿海所有的违法建筑予以拆除,岸线上不符合规范的养殖设施、废弃工程、废旧厂房等都要进行拆除,真正还海于民,在严格保护基础上进行适当开发提升,给市民营造休闲度假亲水的自然岸线。”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展规划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各沿海市大陆自然岸线保有长度和年度海岸线整治修复目标任务已经明确,5个沿海市的目标责任书已经完成签订,预计今年将启动海岸线整治修复60余公里。
生态理念为先推进整治修复
《行动方案》明确,浙江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将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海岸线整治修复行动的首要位置,严格保护海岸线各类资源以及近岸海域生态环境。
浙江通过人工补砂、植被固砂、退养还滩(湿)等手段修复受损岸滩,推进岸线整理、岸滩资源养护、植被恢复、生态重建等工作,打造线形优美、环境一流的公众亲水岸线。
在海岸环境整治方面,浙江注重岸线使用方式的调整,对影响正常海域使用、损害海岸健康的废置堤坝、围塘以及海洋工程垃圾、生产废弃物等进行清理,以此增强海岸和近岸海域开发空间潜力,改善港湾水质条件和沿岸生态质量。
在滨海景观的构建方面,浙江对于一些开发强度较大的都市海岸带景观建设,采取以生态景观营造和旅游美化提升的手段,通过综合分析地域水土特征和基础自然过程,运用简单有效的方式恢复营造海岸景观,增加亲水空间、开辟绿地,将海岸公园、滨海浴场、特色渔村等融汇连贯,打造整体效应明显的滨海景观区域。
全面推进打造“浙江样板”
浙江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建立海岸线调查统计和年度监视监测制度,出台《浙江省海岸线整治修复评价导则》,制定海岸线整治修复资金补助政策,建立季度报告、半年检查和年终考核的管理制度,确保海岸线整治修复项目实施效果。
白沙湾位于临海市临港新城的核心区块,整治修复之前该地是一片荒草遍布的滩涂和人工养殖塘,岸滩均为淤泥质,周边杂草丛生,湾内水质较差,与宜业、宜居、宜游的海岸带要求差距较大。同时,白沙湾内侧原有老海塘的防护级别较低,对海水倒灌、岸线侵蚀、土地盐碱化等生态问题防御能力差。
2011年初,为了恢复白沙湾的美丽风貌,临海市委、市政府开始着手实施白沙湾海域海岸整治修复工程,项目总投资约1.09亿元。同年7月,白沙湾海域海岸整治修复项目纳入国家海洋局海岸整治项目。历经5年,目前一期工程已竣工验收,二期工程也已基本完工,建成生态护岸2600米,驳岸783米,海岸公园28万平方米。
通过整治与修复,原用于石料开采的穿礁山得到生态修复,呈现郁郁葱葱的山体面貌。在外侧,白沙湾标准海塘建成后,其原有的人工岸线功能将被人工生态堤代替,可将水与海塘防、白沙湾畔植被连成一体,展现“临山远岛外碧海”的宽阔海景视野。
在温州洞头,始于2016年的蓝色海湾整治项目,重点实施海底清淤疏浚、沙滩整治修复和海洋生态廊道等三大工程,概算投资4.76亿元。随着这些工程的实施,人们欣喜地发现,洞头海域水质明显提升,在旅游业的带动下附近的渔村也跟着兴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