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从黑瓦白墙到高楼林立 透过老照片触摸宁波“成长年轮”

2018-03-23 15:55  来源:中国宁波网-现代金报 

余德富老人翻看自己曾经拍摄的老照片 记者 方磊 摄

  开栏语

  四十年披星戴月,四十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惠及了世界。宁波作为东海明珠,也是改革大潮的弄潮儿,从改革伊始,创造经济腾飞、再到如今全面深化改革,一批又一批的拓荒者前赴后继,创造了发展的奇迹,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站在2018年的年轮坐标上,今日起陆续推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我们寻找经历过这些时代变迁的市民,倾听他们讲述这座城市的发展故事,重温他们留下来的老照片、老物件来纪念这段流金岁月。

  在历史长河中,40年或许只是史家笔下转瞬即逝的一个光点,但对于切身经历过改革开放的人来说,宁波这几十年的变化,就像一幅长长的壁画可以触摸和回忆。

  站在三江口四周遥望,某一个瞬间真的很想看看这座城市在这几十年中是如何翻新、成长的,最好能有台可以回放的录像机,按下倒带键,哪怕是一个定格画面,也足够回味许久。

  79岁的余德富就是一台“录像机”,他用手头的照相机,将甬城在改革开放中的变化记录下来。记者方磊

  一组珍贵的航拍照片

  记录下天翻地覆的变化

  余老的家并不大,只有七八十平米,但书柜格外显眼,书柜里整齐地放着一本本相册,里面珍藏了一张张他之前拍摄的历史资料照片。

  “有人曾说这些照片足够开好几次展览。”余老笑着告诉记者。

  余德富,1940年9月19日出生在宁波,1965年至1972年在新华社工作,之后调回宁波政工组成了当地的一名“摄影记者”,从1978年开始他有意识地用相机记录下宁波改革开放的足迹。

  在客厅里,余老饶有兴致地捧出一叠照片,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记录宁波城市变迁的“代表作”。映入眼帘的第一张就让记者惊讶不已:这是一张宁波三江口的黑白航拍照,拍摄时间为1985年。当时余老乘坐的是一架从庄桥机场起飞的军用飞机,“我就准备了两三盒胶卷,总共也就能拍一百多张。”飞机快速掠过宁波上空,经过三江口也就那么几秒的时间,就在这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中,这张珍贵的宁波航拍照诞生了。

1985三江口(航拍)

  当时宁波城市小,这张照片几乎将城区全部拍进,宽阔的奉化江面零星可见一排停泊的渔船,河两侧分别是老江东和海曙,看不见高楼大厦,清一色的黑瓦屋顶,值得一提的是江厦桥西端有一幢明显高于附近建筑的地标,余老说这是交通邮电大楼,也就是现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位置,八九层的高度在当时可算得上是宁波的第一高楼。

  90年代,余老又获得了一次航拍机会,照片里交通邮电大楼第一海拔的高度已被超越,十多幢高楼如春笋般在宁波大地上冒出,城市的面积也相比前一张照片扩张了许多,崭新的甬江大桥出现在照片当中,贯通老江东和江北两个区域。

1992三江口

  而翻看2017年的照片则是每个宁波人再熟悉不过的场景,数不清的高楼林立,路面整洁,商圈区域划分一目了然,十多座桥梁如魔术般架设在江面上。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宁波俨然是一座国际大都市,成为浙东最为亮眼的“明星城市”。

2017三江口

  从零星高楼到地标建筑

  “浙东第一街”越来越美

  宁波的中山路号称“浙东第一街”,繁华程度可想而知。从1978年开始,差不多每隔十年,余老就会把东门口作为一个缩影用镜头记录下。

1978年的东门口 市民余德富供图

  在1978年余老拍摄的东门口是一张黑白照片。国营宁波文化用品商店最为显眼,“当时算是宁波很高档的一所商场,年轻的女孩子都挤破脑袋想进那里工作。”余老告诉记者。

  翻看到1986年的东门口照片,已由原先的黑白照变成了彩色照,人们的出行方式还是以自行车为主,不一样的是高楼多了。

1986年的东门口

  到了1998年,此时东门口的变化已经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了,路面拓宽了一倍之多,道路上已经出现成群的私家车,广告牌的内容也丰富了许多,排排高楼大厦簇拥着中山路,但除了东门口这一片外,远处的高楼还不多,甚至可以依稀看见远处的高山。

1998年的东门口

  到了2008年的东门口则更为热闹繁华,路面上的车辆呈几何增长,天一广场这一地标式建筑开始出现在照片里。

2008年的东门口

  如今到了2018年,对于这张即将要拍摄的东门口全景,余老有着自己的想法:“本来前段时间就想拍,但没想好角度,我后来一想,打算把轨道交通以及新建的东鼓道也拍进去,我觉得这一张照片又会是一个新的重要节点。”

  看着一张张老照片

  那段流金岁月浮现眼前

  今年60岁的裘先生家中四代人都生活在宁波,父辈住在海曙区冷静街,老房子拆迁后搬到了老江东,去年乔迁至东部新城。

  看着余老拍摄的这些照片,裘先生感触颇深。他指着照片中东门口时代广场的位置,说那以前是宁波第一副食品商店。“以前买东西都要凭票,布票、粮票、肉票,没票,有钱也买不到。家里有个红白喜事需要大办,还得坐客轮去上海买,傍晚5点钟外滩码头去坐船,第二天清晨5点才到上海,为了省下旅馆费用,必须抓紧在白天把事情全办完,再乘坐傍晚的客船返回宁波。”

  而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裘先生从宁波到上海的出行方式有了质的突破,“那个时候经常去上海跑业务,坐飞机25分钟就到了,不过机票真是贵。”随着动车高铁通车,如今去上海无论是时间上还是费用上都越来越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坐动车高铁多方便啊,走到地铁站花个几块钱买张地铁票,直接可以到达宁波站,都不用出站,下雨天鞋子都不湿。”

  合上相册,宁波这四十年仿佛如胶片般一张张闪过。79岁的余老是一位执着的记录者,60岁的裘先生是一位普通的亲历者,他们都见证了甬城日新月异的发展。

  “我希望能够把宁波改革开放拍上一个甲子,如果岁月不允许我去完成这个任务,我也不担心,我还有好多摄影专业的学生,他们会代替我继续拍下去。”余老说。

编辑:甘居鹏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