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晚,央视新闻联播聚焦点赞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省委主要领导出镜对话记者。湖州德清推出的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也成为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重推范本。
“全面实施深化‘最多跑一次’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的意见”也在省“两会”上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随着浙江“最多跑一次”持续不断深入,“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最强省份”的形象日渐深入人心。
拍了“标准地”企业不再忙跑证
所谓“标准地”,就是土地出让时把每块建设用地的规划建设标准、能耗标准、污染排放标准、产业导向标准、单位产出标准等给予明确。企业拿地前,就已经知道该地块的使用要求和标准,经发改委“一窗受理”后,可直接开工建设,不再需要各类审批,建成投产后,相关部门按照既定标准与法定条件验收。
去年8月31日,德清县国土资源局官网上,挂出一块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公告。9月29日,浙江启聚实业有限公司通过竞标,顺利拿下这块土地。
这是全国第一块“标准地”,也是浙江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一个重要范例。
与以往相比,这份公告对于用地基本情况和规划指标的要求,新增了土地产出等指标。
新增指标后的这块用地有何不同?以往,地本身的规划建设标准、能耗标准、污染排放标准、产业导向标准、单位产出标准等证照,都是按照“谁拍到了谁去办理”的原则进行。
而德清的这块“标准地”,则由政府帮忙办好,跟着拍出的土地一起出让,这一举措彻底让企业摆脱了跑十几家部门、盖各种各样的章才能拿到权威“准生证”的困扰。
这样的“标准地”,对于拿到手的企业来说,会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利好?
“以前企业拿下一块地,光跑这些证就要8个月时间,现在我只要跑一次来参加竞标,拍下来就能直接开工。”浙江启聚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柏林对着央视的镜头,大赞德清的创新做法。就在拿地短短3个月后,这个项目迅速落地开工。
就在首宗“标准地”出让仅仅一天后,去年9月30日,德清又发布全省第二宗“标准地”出让公告。
浙江纳奇科化妆品有限公司成为这宗60亩工业用地的“主人”,该公司行政副总吴红芳透露,“这些先期评价标准政府都帮我们做好了,为企业省下100多万元人民币!”
颠覆供地模式倒逼转型升级
时序轮替中,不变的是先行者的身影。
在浙江,随着改革的深入,“最多跑一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更深层的目标,是要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从单纯的简政放权到全面创新,在推进“标准地”试点过程中,作为首创者,德清“标准地”的诞生生动地诠释了浙江的目标和决心。
去年8月,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作为全省首个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的德清县,起步率先探索开展“事前定标准、事后管达标、亩产论英雄”的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试点。
面对无先例可循的“标准地”制度,德清积极探索,在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2平方公里“区域能评、环评”完成的基础上,选定地块、确定产业、明确标准,并完成了能耗、环境、建设、亩产等指标的制定。
德清县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总结一些问题,比如有企业觉得部分标准制定得过严,后续监督管理机制需要不断完善。”
“这项改革,除了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颠覆供地模式、服务模式外,还颠覆了招商模式,倒逼转型升级。”德清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标准地”中环境标准与能耗标准的建立,更是践行“两山”重要理论的充分体现。
据了解,今年,德清计划在高新区全面推广这项试点,一旦运作成熟后,将向全县铺开。
深入改革为全国提供“浙江方案”
强烈的改革信号,满怀的改革激情,正激励着浙江的每一个人。
今年省“两会”期间刚刚发布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亮出了2017年“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成绩单:省级“最多跑一次”事项达到665项,设区市本级平均达到755项,县(市、区)平均达到656项,全省“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到87.9%,办事群众满意率达到94.7%。
新年伊始,热度持续,以德清“标准地”、商事登记“证照分离”试点为代表的十多项深化改革措施正借势把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向更深处。例如,嘉兴南湖打破政府部门信息墙,实现投资项目审批“跑零次”;诸暨政务服务推进“共享”群众办事纸质证明“零携带”……
省委主要领导在接受央视采访中表示:“要丰富‘最多跑一次’的内容,扩大‘最多跑一次’的外延,围绕着高质量的发展,围绕着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努力取得新的突破。”
2018年,浙江将通过实现行政权力事项全覆盖,网上办理、零上门比例大幅提高等,撬动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浙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