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堆小山般的建筑垃圾,先进行降尘处理,再用铲车搬运至垃圾破碎机里搅碎,分离后的材料从不同的传输带里输出。这是记者在余杭区崇贤街道资源化利用产业基地里看到的一幕。
“通过对建筑垃圾进行初分拣,分离出废铁、各类骨料、免烧砖材料等再生资源,就能让这些垃圾变废为宝,获得‘新生’。”基地负责人熊国英介绍,基地占地30亩,年拆解建筑垃圾能力可达30万吨,再生的骨料大部分生成各类建筑原材料,有效地“反哺”到城市基础建设之中。
“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是十九大报告中有关“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中的一项内容,也是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民生实事之一。
崇贤街道位于杭城北大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拆违、拆迁、居民装修等产生的建筑垃圾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街道每年产生建筑垃圾近10万吨。围绕“垃圾不出镇街”这个目标,崇贤街道引进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减量再生项目,探索出了一条建筑垃圾规模化处理新路,实现了垃圾就地消纳和资源转化。
“比方说免烧砖材料制成的再生砖,是游步道、小区道路、临时围墙、广场地面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的首选材料。”熊国英说,再比如,各类再生骨料可根据城市道路和一、二级公路的选型,分类生产面层、垫层、路床等所需的骨料。崇贤街道还鼓励社会科研力量积极参与,扩大其应用范围。目前,基地已与浙江大学交通工程研究所达成合作,分离出的骨料经过技术方法处理,制成可替代混凝土、水泥等的建材成品,实现再生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从2016年5月“上岗”至今,资源化利用产业基地已成功消纳建筑垃圾近6.5万吨、转化再生骨料5.7万吨,转化率达90%以上。
大规模的拆迁改造还带来了许多难以处理的大件垃圾,很多旧沙发、破床垫、旧衣柜,甚至某些报废的电器都被随意丢弃在公共区域“无家可归”。在“再生基地”,还有一个“魔法师”——大件垃圾破拆机。通过机器拆解,这些垃圾被分解为木材类、毛竹类、沙发类等,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将供应给相关厂家进行资源化利用。相关负责人算了这么一笔“账”:目前,再生基地建筑垃圾破碎成本为8-15元/吨,向外输送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价格为18-22元/吨,实际可盈利5-8元/吨,每年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可逾30万元。
“解决‘垃圾围城’的困境需要系统性思维重构,垃圾减量再生是街道对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一次试水。”崇贤街道党工委负责人说,接下来街道将加快构建立体式垃圾就地消纳闭环,同时不断优化辖区内的环境质量,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积极探索一条可借鉴、可推广的垃圾循环利用产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