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专家建言杭州城市发展“良方”:文化基因要传承和保护

2017-12-14 08:38  来源:杭州网-杭州日报 记者 黄宇翔

  适当保留一块碑文、一处碑墙、一口古井、一棵古树、一座亭阁等老景观,讲好杭州故事、留住杭州味道。

  只有将安置工作做细、做精、做实,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才能赢得群众支持。

  12月12日下午,我市召开城中村改造提升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民主协商座谈会,市各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先后发言,当面向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一德提出了中肯、全面、精准的建议。

  将文化元素渗透到城市每一个细节

  推进城中村改造提升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今年杭州必须打好的“六场硬仗”之一——环境整治硬仗的重点内容。

  “城中村承担着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同化外来文化的职责。”座谈会上,民盟市委会主委宦金元以江干区城中村改造为例,提出了部分整体征迁区域文化性缺失,文化认同感不强,江干本土文化、钱塘江文化、笕桥历史街区文化的保护和挖掘有待加强等问题。

  “一定要注重加强对改造整治后历史文脉的保护。”座谈会上各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纷纷表示。

  民革市委会主委叶鉴铭就建议,市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改造整治规划和历史文脉保护的指导、帮助和管控,改造整治过程中要遵循拆除与留存相结合原则,适当保留一块碑文、一处碑墙、一口古井、一棵古树、一座亭阁等老景观,讲好杭州故事、留住杭州味道。

  针对改造整治后地域文化基因的传承,民建市委会主委郭清晔则提出,要在规划设计中突出地域个性特色,积极将文化元素渗透到城市每一个细节,并尽量避免风格被“统一”成为“不中不西、不土不洋”学院派的批量作品。

  “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基本特征,是传承乡愁记忆的直观方式,也是美丽乡村的独特魅力所在。”民进市委会主委谢双成建议,小城镇整体规划要重点突出青山绿水的生态底色,体现村落风貌,符合乡村实际,打造“有故事的小镇,有味道的院落”。

  长远谋划、长效化管理是关键

  “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亟待长远谋划、长效化管理”——这也成了座谈会上不少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共同的话题。

  “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难,巩固整治成果更难。必须在长效化管理上下功夫。”致公党市委会主委胡伟建议,通过推行“路长制”“新门前三包”等机制办法,结合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以及时发现、及时处置为核心的监管机制,推动形成现代城镇治理体系。

  如何长远谋划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郭清晔就提出,一是规划编制要牢牢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二是顶层设计要充分具备“前瞻性”,三年短期规划要与城市发展长远规划保持连续性;三是科学统筹做好“保留”“新建”“留白”三篇文章;四是外部环境整治和居民文明提升要同步推进。

  “城中村的拆迁工作迅速推进,给我市主城区留出了新的发展空间。城中村拆除后的土地,是我市下一步发展难得的资源,必须慎重规划。”针对城中村拆迁地块拆后的建设,谢双成建议更多地采取“留白”形式,避免匆忙上项目。他还建议强化全域统筹,修订美丽杭州建设总体规划。

  保障群众利益,获取最大认同

  “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既要大力推进,又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叶鉴铭建议,在工作推进中,一定要努力保障好水、电、道路等公共资源和设施的供给。此外,要特别重视拆迁安置房建设,尽可能缩短群众在外的过渡期。

  九三学社市委会主委罗卫红同样也谈到了群众安置问题。她说,“安置问题是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只有将安置工作做细、做精、做实,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才能赢得群众支持。”罗卫红建议,要多措并举推进安置工作、适当提高拆迁安置过渡费标准、加快推进控规调整工作,以确保安置项目顺利实施。

  经过梳理专项民主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农工党市委会主委周智林也提出,要注重整治改造与民生保障相融合,建议依托地区优势,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优化创业和就业环境;注重整治改造与历史人文相融合,挖掘地区历史文化记忆,打造“一地一特色”格局;注重整治改造与长效监管相融合,加强招投标监管,严格规范资金使用,坚决杜绝“转包”等现象发生。

编辑:徐光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