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长三角书记省长“走亲戚”如此频繁 背后下的什么棋?

2017-12-08 08:24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刘乐平

  浙江在线12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乐平)今天,浙江迎来了一个老领导。12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率上海市党政代表团在我省考察。当天下午,两地领导在杭州进行了座谈。

  根据公开报道,李强上一次来浙江考察是在2016年9月,当时他的身份还是江苏省委书记。那一次,由他率领的江苏省党政代表团,去了上海、浙江两个地方。

  有没有发现,最近这两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省委书记省长“走亲戚”真有点儿频繁——

  公开报道显示,2016年4月18日,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强率江苏省党政代表团赴安徽进行学习考察。

  2016年10月9日至10日,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时任代省长李国英率安徽省党政代表团到浙江省考察。

  2017年7月10日至13日,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车俊率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对上海、江苏、安徽进行学习考察……

  长三角三省一市中,浙江与上海关系紧密。今天,我们说说浙江和上海那点事儿。

  总书记亲自开启长三角一体化大幕

  调任上海市委书记仅仅一个多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即率领上海市党政代表团来浙考察,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12月7日,上海市党政代表团在杭州云栖小镇考察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与发展。2003年3月,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不久,就曾亲自率省党政代表团赴上海学习考察。

  涌金君的一位同事清晰记得,那是2003年3月21日,浙江省府路开出了一个长长的车队,行驶方向——上海、江苏,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以他一贯的谦和姿态,主动接轨上海,对接江苏。当时,他还提出了一个“攀龙附凤”的说法。

  在两地考察学习期间,习近平同志与上海、江苏的党政领导座谈交流,签署经济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习近平同志还率先提出建立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定期会晤机制——首次座谈会于2005年底在杭州召开,推动长三角合作进入实质化阶段。

  这次访问,开启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大幕。由此,这一年也被称为“长三角元年”。

  同年7月,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八八战略”重大决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调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上海城市风光

  离开浙江之后,习近平同志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乃至亲自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据公开报道,2007年7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调任上海市委书记4个月后,即率领上海市党政代表团来浙江考察。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明确指出,要继续完善长三角地区合作协调一机制,加强专题合作,拓展合作内容,加强区域规划衔接和前瞻性研究,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

  梳理多年来长三角一体化的工作,不难发现,近年来,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都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特别是,今年7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闭幕不久,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车俊就率省党政代表团出访,对上海、江苏、安徽进行学习考察。

  10多年来,浙江省与沪苏(安徽后来加入)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长三角一体化日益成为推动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浙江曾有人担心企业都被上海“吸”走了

  在过去很多年里,上海与包括浙江在内的兄弟省市,合作交流一直都存在,更多的是民间行为、市场行为。真正从政府层面去推动,建立一种机制是从2003年开始。

  90年代,当时的理论界,占主导的是国际权威的配鲁的增长极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会有一个增长极,在十年里,这个增长极会源源不断地从周边吸收各种资源,造成周边经济弱化。很明显这一地区增长极是上海。

  △上海浦东夜景

  当时的浙江一些人对上海明显抱着一种“防守”的心态。区域经济学者陈建君曾经向媒体回忆,90年代中后期,地方政府的内部报告题目还是如何限制本地企业向上海转移。

  到了2002年,陈建军执笔的省政府课题,题目是《充分利用上海成为国际金融贸易金融经济贸易和航运中心契机促进浙江经济的发展》,他称里面的核心之一是鼓励浙江企业在上海投资。

  观念的转换是困难的,落实到行动更加不易。2003年,《浙江日报》曾刊登《谋求相合互融联动发展新路子——浙江党政代表团考察上海江苏述评》,从这篇旧稿中可以发现,当时浙江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中尚存在“无需接轨”的狭隘观念、“无法接轨”的消极态度和“无从接轨”的畏难情绪。

  △杭州城市风光

  现在看来,当年的担忧是毫无必要的。最近10年,浙江人投资上海热情很高。曾有统计显示,鼎盛时间,平均每5家外省市在沪兴办的企业中,就有一家来自浙江。但是,浙江还是不仅没有被边缘化,反而实现了自身迅速发展。

  陈建军的解释是,浙江最大的资源是创业家资源,而上海最大的资源是白领资源。从历史上来看,浙江企业家往往是到了上海找到足够的职员层企业才能做大。不应以行政区域限制企业的流动。

  浙江省信息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卓勇良曾在一篇文章中分析,“上海是浙江企业的催生婆,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上海给浙江企业提供了市场、技术、信息等必不可少的要素,降低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交易成本。如果没有大上海,浙江甚至不可能走上现在这样的发展路子。”

  要将上海置于服务长三角的大局上

  这些年,长三角三省一市以及各城市层面建立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并不少,但实际效果也有点参差不齐。

  涌金君接触过许多政府部门人士,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是,谈到合作,讲的最多的就是借梯登高,引进资源,广揽人才……也就是说,在合作过程中,大家的初衷都是希望借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短板,或者希望把对方好的资源嫁接过来为我所用。如果合作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其可持续性可想而知。

  有专家表示,更好的合作应该是三省一市以及各城市政府部门要有替对方解决所急所需的合作心态,主动拿出自己的优势资源,来补对方的短板。如此,方能你好,我好,大家好。

  这些年,昆山借上海实现快速发展的案例,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近年来,上海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重心向郊区转移,亟须拓展发展空间。与嘉定安亭接壤的昆山花桥,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加之低廉的房价,吸引了一批工作在上海的年轻人在定居。随后,两地政府主动深化合作,上海地铁11号线延伸至花桥,上海的电信服务也覆盖到花桥。由此,昆山花桥商务区真正实现了与上海的融合发展。

  △上海11号线走向示意图

  循着这一思路我们来梳理,现在的上海面临哪些棘手的问题?上海要建全球城市,但饱受生态环境问题困扰;上海要控制总人口,但老龄化问题突出……如此种种显然不是上海可以独自解决的问题。

  试想,如果哪个城市为上海解决更多的养老问题,上海也会愿意把优质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向这个城市布局,乃至加强城际铁路建设。如果哪个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采取更大的合作力度,上海肯定也愿意在科技合作、产业转移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

  可喜的是,据涌金君观察,这种理念正在浙江许多地方落地。比如,今年上半年,浙江平湖出台《2017年接轨上海工作实施方案》,里面就提到在农产品供给、生态旅游资源开放等方面,与上海开展更深度的融合。

  今年3月底,浙江省政府同意嘉兴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该示范区要着力打造成为浙江与上海创新政策率先接轨地、高端产业协同发展地、科创资源重点辐射地、一体化交通体系枢纽地、公共服务融合共享地,为浙江全面接轨上海提供示范。

  对上海而言,更好的地发挥龙头作用是大家共同的期待。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有人把上海比作“大喉咙”——她吞吐着资本,人力,信息,机会,只要顺着喉管,其它城市可以源源不断吸收其营养,只要上海把自己放在全国的大局上,服务于整个长三角乃至全国,没有人能阻挡这种大势。

  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已经进入最有利的窗口期。长三角合作各方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关系不再是“此消彼长”,而是“美美与共”。“与邻为壑”的旧思维,也随之让位于“融合共赢”的新理念。

  我们相信,这将进一步推动长三角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带来不同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和转型。同时,长三角地区也将以新的面貌和发展水平,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编辑:徐光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