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1日,习近平在舟山普陀区东极岛调研并看望慰问当地渔民。 浙江在线记者 周咏南 摄
浙江在线杭州10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金波 刘乐平 陈宁 马悦 李攀 黄珍珍)有一个理想,质朴深沉,凝聚力量;有一种信念,炽热坚定,昭示未来。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自从在嘉兴南湖红船上诞生起,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价值取向始终如一!
2012年11月1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刚刚在党的十八届一次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同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时,道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真挚情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共享”列入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一词,重如千钧,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中。
时光回溯,情怀如初。
在浙江工作的6个年头里,习近平怀着对这片土地最深的爱,怀着对人民最浓的情,察省情,访民意,擘画“八八战略”,致力于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重点帮扶贫困人口等困难群体,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实现全民共享;推进“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实现全面共享;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动员群众、发动群众,参与到经济社会各项建设事业中去,实现共建共享。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场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历史性变革,历史不会忘,人民不会忘。
这是对浙江4600万人民的事情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习近平
2002年10月,在将知天命之年,习近平来到浙江工作。
面对新的岗位变动,习近平有何感想?当年的电视镜头留下了珍贵记录。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一定要做好,绝不能做不好。因为我做不好的话呢,不是我个人的事情,这是对浙江4600万人民的事情。”
履新之际,习近平首先想到的是,不能愧对人民。他这样表态:组织上给你这么重要的工作,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做好这个工作,我们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八八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
习近平担任浙江省委书记之时,浙江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期:增长方式的转变、各项改革的攻坚、开放水平的提升、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矛盾的交织……
浙江发展中,既有各种资源的先天不足,更有粗放发展方式的困局;既有成长中的难得机遇,更有成长中的诸多烦恼。怎样科学谋划浙江发展新战略是习近平当时面对的重大课题。
他深入基层一线,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问计于干部群众,走访于田头车间,思考于颠簸旅途。翻开当年的工作记录,时任浙江省委常委、秘书长张曦说,习书记到浙江后,紧接着参加党的十六大;岁末年初,作为代省长,要为省“两会”主持起草政府工作报告。为了迅速掌握省情,直接接触社情民意,在上任伊始短短的118天里,他跑了11个市和25个县。很多时候,都是扒几口饭,就连夜赶往新的考察点。张曦回忆:“那时候,我有个任务,就是根据习书记交代,起草他每星期的工作安排表,上报的方案上行程满满的,习书记审定时,总是只做‘加法’,以致许多工作经常只能调整到晚上。”
“谋划浙江未来发展的战略,情况千头万绪,线索千丝万缕,习书记谋划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始终是人民。”张曦说。
2003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举行第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在深入比较研究全国各地的改革发展经验,深刻梳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分析存在的突出矛盾基础上,习近平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八项举措,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八八战略”。
“八八战略”处处闪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光辉。其中,前三条分别着眼于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开放和发展先进制造业,将强省与富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第四条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入手,重在让城乡居民共享美好生活。第五条从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入手,确保百姓享有宜居的生态环境。第六条从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浙江经济的新增长点入手,着力改善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第七条从推进重点建设,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入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第八条从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入手,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习近平以“八八战略”为总抓手,开启了进一步改善民生、实现省域内共享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
时任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刘亭记得,习近平在部署和推进“八八战略”中,讲得最多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民群众理解“八八战略”,实践“八八战略”,共享实施“八八战略”所带来的成果。
2005年12月,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始终坚持把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八八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坚持强省与富民相结合,千方百计促民富,支持和鼓励群众创新创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尽心尽职解民忧,把为民办实事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着力做好就业、社会保障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责任,竭尽全力保民安,尊重和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从西子湖,到中南海。这份家国情怀、赤子之心一直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0多年来,浙江广大干部群众一直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探索和实践的道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统筹推进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
宁可事前听骂声,不可事后听哭声
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不仅表现在谋划浙江重大发展战略的大事上,也体现在带领浙江人民防台抗台和抗击“非典”疫情等急事上。
浙江傍海而生,台风灾害多发。历史上,台风多次给浙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1956年12号台风,浙江死亡4926人;1994年17号台风,浙江死亡1126人;1997年11号台风,浙江236人死亡……
从福建到浙江,习近平主政的地方都是易受台风灾害的地区,他也因此跟台风打了近20年交道,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从理念上彻底改变了浙江防台抗台策略。
2004年8月的“云娜”台风,是习近平到浙江任职后经历的首个强台风。“云娜”来临之前,浙江已连续两年出现夏季高温干旱。当时,人们都期盼着适度的台风能带来雨水和清凉,可没想到的是,盼来的却是近48年来在浙江登陆的最强台风!
习近平高度重视“云娜”台风的防御工作。为确保防台抗台斗争取得胜利,他再三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岗在位。习近平说:“领导干部可以不一定是防台的专家,但领导的坐镇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支持和鼓舞,也是一种督促和鞭策。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重要的保障。今后,在重大灾害面前,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领导干部必须迅速到岗在位,靠前指挥,提供有效保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4年8月10日至11日,习近平在金华考察并主持召开金、衢、丽三市党建工作座谈会。一接到“云娜”台风可能在浙江登陆的报告,他立即赶回杭州。从8月11日晚上到8月13日,短短数十小时内,他四赴省防汛防旱指挥部,亲自指挥部署防御工作。为抓好灾后慰问和重建工作,13日下午,习近平顶风冒雨,赶到温岭市大溪镇、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黄岩区东城,实地了解情况。为进一步加强全省抗灾救灾工作,17日上午开完电视电话会议后,习近平下午即赶赴重灾区乐清市仙溪镇溪口、石碧岩村和龙西乡上山村等地;18日又来到永嘉县上塘镇、渠口乡坦下村,慰问灾民,指导救灾重建工作,并听取温州市相关工作汇报……
时任浙江省防指办常务副主任姚月伟对当时的情形记忆深刻。他拿出浙江省防指办整理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04年8月11日晚防御14号台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讲话记录”上,清楚地记录了习近平对人民生命安全的牵挂——
“与其说‘抗’,不如说‘抗’的重点是‘防’,现在不是说抗台风就要站在风眼上,而是要在台风来临前,把各项准备工作都做好,主要是‘防、避’。”
“海上渔民有8.2万人,要通过各种手段联系到他们;近海滩涂养殖人员12.5万人,这批人很多是民工,哪里知道台风有多大威力,必须转移。”
“房屋不安全的群众要统统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避风,不要怀有侥幸心理;渔港里的渔民,不要以为在渔港里就没事了,这些渔民不能留在渔港里,一阵大风过来一碰撞就有很大伤亡危险。”
……
在此之前,浙江曾有过因过分强调“誓与大堤共存亡”而造成重大伤亡的惨痛教训。在与台风斗争的问题上,以前大家的传统思维是一个“抗”字,认为在强台风面前,人员伤亡可能难以避免。而习近平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看得更重,把“防”字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在防御‘云娜’时,习书记首次提出了‘不死人,少伤人’的防台目标要求。这在当时引起全省甚至全国极大的反响!”
为了实现“不死人,少伤人”的目标,习近平又提出“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能万一失防;宁可事前听骂声,不可事后听哭声;宁可信其来,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重,不可信其轻”的理念。
2005年,防御“麦莎”台风,浙江提前转移124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型城市的人口规模,这在浙江历史上前所未有。统计数据显示,在这场大台风中,浙江省仅死亡两人。那3年,浙江实施了数场百万人员大转移行动。
围绕习近平提出的“不死人、少伤人”目标要求,10多年来,浙江省开展了“千库保安”“强塘固房”“五水共治”“百项千亿”等一系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不断完善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等非工程措施,使浙江省的整体防汛防台能力有了质的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浙江从此真正确立了“生命至上”的防台宗旨,坚持了“转移避险”的科学防台举措。“以人为本”的理念彻底代替了原有的抗台思路。浙江的经验,也被沿海各省(区、市)效法。
防御“非典”,是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遇到的另一大挑战。在应对这件急事上,习近平的为民情怀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是一个不寻常的春天——2003年4月19日下午,输入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出现在浙江。“非典”既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又给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如何最大限度阻断病毒传播?需要尽快排查与感染者接触过的人群。但是,单靠卫生系统的人力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习近平果断指示:立即调动公安力量排查直接接触者!当晚,公安系统、卫生系统有效联动,排查出直接接触者1000多人并有效隔离。在习近平的直接指导下,浙江在抗击“非典”这场公共卫生硬战中,在全国创造了科学隔离的样板。
习近平在“非典”期间,先后视察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省疾控中心,反复叮咛“要做好预防工作,不让其他人感染”“要隔离病人”“要全力保护好医务人员”。
声声关切,阵阵暖流,无限感动。时任省卫生厅厅长李兰娟至今记得,习书记在视察期间与每一位传染病实验室工作人员亲切握手,向他们表达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在划定隔离点的次日,习书记还察看了隔离点,逐一慰问医务工作者和被隔离居民,详细了解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你能想象吗?那样的特殊时刻,习书记温暖的双手,对浙江人民抗击‘非典’是多么重要的鼓舞!”时隔10多年,忆及往昔,李兰娟依然激动不已。
老百姓身边的每件小事都是大事
人民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有着最重的分量。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在意的常常是基层群众衣食住行的“小事”。2003年12月30日,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对各级干部说:“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我们是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初到浙江,习近平的几次调研活动,都选择了相对欠发达地区。因为这里的群众困难最多,也最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怀。
寒冬腊月,冷雨寒风。2002年12月末,习近平来到衢州,走访慰问困难企业和困难群众。那年夏天,衢州市衢江区双桥乡暴发特大山洪,包括杜学集在内的许多村民房屋和财物被冲得一干二净。衢江区异址安置灾民,兴建“希望新村”,173户房屋全倒户和半倒户搬进新居。习近平到衢州后,特意赶赴灾区慰问群众。
习近平的到来,温暖了杜学集一家。那天的情景,今年79岁的杜学集老人历历在目:“习书记来的那天,正下雨,我看到他自己撑着把黑伞走了进来。当时我们家的新房子刚造了一层,红砖都露在外面,还没来得及粉刷。他来了之后,问我们搬过来之后救灾物资有没有落定、穿什么衣服、吃的菜哪里买这些小事情。我没想到,他还专门检查了我家的米袋子,打开菜柜看我们中午吃剩下的菜。”
习近平还关心地问老杜建房子的钱够不够,当地乡镇干部介绍,造新房子的90平方米的宅基地是政府免费划拨,免收建房审批费用,还有6000元建房补助、600元生活补助。习近平这才放心地点点头。如今,杜学集一家住在两层楼房里,习近平来家里做客的照片成了最珍贵的收藏。
习近平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每逢新春佳节来临,他总是风尘仆仆,走进百姓家“看真贫”,送去党的问候。
200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四明山革命老区,在老党员、老游击队员和困难群众家里,嘘寒问暖,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向他们拜年。
200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到遂昌、松阳和缙云等县走访慰问下岗困难职工、农村低保户、优抚对象、残疾人家庭和敬老院。
2005年1月26日,又是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长广煤矿慰问调研。长广煤矿地处皖、浙、苏三省交界,当年几万名矿工在此工作。因为多种原因,当时的长广煤矿生产经营困难,正在谋求转型。
“我记得那天天气很好,但是气温很低。习书记身材很魁梧,身着一件半新的蓝色羽绒服,很平和。早听说习书记要来,大家既激动又紧张。直到习书记出现在面前,与大家一一握手,我们的心才踏实了。习书记的手握着让人感到特别温暖……”时任长广煤矿七矿办公室主任吕键鸣回忆说。
到浙江工作后,习近平心里一直惦记着长广煤矿。在和矿区职工的座谈会上,习近平的一番真心话让在座的长广人心头一热。习近平谈到,他到浙江工作后,任代省长,在工作交接时,原省长柴松岳跟他交代了不超过5件事,其中一件就是长广煤矿。当时,长广煤矿经营比较困难,涉及几万人的生计。正因为如此,习近平一直将长广煤矿放在了心上,一定要来看看这里的干部职工。
习近平来到七号矿和查扉矿,第一件事是慰问困难职工。在困难职工沈水法家里,习近平关切地询问沈水法的身体情况,了解沈水法一家的生活状况。“沈水法家是只有30多个平方米的低矮平房,老婆没工作,还有两个孩子在读书,一家人生活都靠他。习书记来时,他在家养病,拿病假工资。”原长广报记者冯明回忆,习近平当时鼓励他们要有信心,生活会好起来,临走时再三交待矿区负责人一定要关心困难职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慰问完困难职工后,习近平换上矿工服,戴上安全帽,下到离地面920多米深的井底。当时在七号矿井担任副矿长的陆祥根回忆,井洞里巷道高低不平,习书记的身材又高大,他弓背弯腰走了1500多米。见到正在采煤的工人,习书记也没什么官话、套话,就问工人们:“你们这么辛苦在井下工作,有没有什么想法?”工人们答得也实在:“没其他想法,就是想收入高一点。”习近平顺着话头问下去:“去年的收入比往年高一点吗?”工人说比往年高多了。习近平说:“这就好。只要生产经营搞好了,收入就会提高。我祝愿大家收入年年有增长。”
中午,习近平主动提出,要和工人们一起吃饭。当时跟习近平同桌的都是一线煤矿工人。毕竟是和省委书记一起吃饭,一开始,工人们有些拘谨,吃得很“秀气”。习近平就边吃边劝菜:“大家在井下挖煤,劳动强度大,得多吃一点,补充营养,保重身体。”吕键鸣记得,因为马上就要过春节了,所以在安排饭菜时,他特意准备了饺子,“我记得习书记一个劲地对大家说,饺子好吃。矿工们看他吃得很开心,就都很放得开了。”
如今长广煤矿正在二次创业,通过对原有资源的综合利用,已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上展开布局,发展势头良好。
推开一扇扇寻常百姓的家门,用暖心的家常话,问生计、讲政策、说希望。习近平以强烈的为民情怀,温暖着浙江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