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办游泳池是不是要办很多手续?东栅街道美力多健身馆的老板周彦香怎么也没想到,在南湖区行政审批局提交完材料,工作人员第二天就到自己的健身馆来勘查了,第三天游泳场所经营综合许可证就快递到了她的手上。
“我以为凑齐七七八八好多张证,少说也要个把月。”周彦香说,“现在一张证就包含了全部内容,而且这速度实在是惊人!”
周彦香享受的“一证化”改革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一场生动的嘉兴实践。
一张证:
掀起政府转型的自我革命
“不是在办证,就是在办证的路上”。这句略带调侃的话折射出曾经办证的不易。
在提交游泳场所经营综合许可申请材料之前,周彦香颇为忐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办好。”游泳池属于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各种设施要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必须要获得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证。同时,还需要获得公共场所卫生行政许可证。
“按照以前,她需要申报两个项目,准备两套材料,排两次队,跑两个窗口,接受两次现场勘查。材料要交20多份,很多还是重复提交。顺利办下来的话起码也要17个工作日,如果勘查不合格需要整改的话,耗费时间更长。”据南湖区行政审批局审批四科科员朱赟霞介绍,“一证化”改革后,周彦香只需到一个窗口,交一套材料,接受一次现场勘查,审核通过后,就可以拿到行业经营综合许可证营业了。
这张行业经营综合许可证上有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一下,可以看到这张证背后包含的多个部门的多个许可。把多个许可证融合在一张证上,这是南湖区行政审批局“领跑”全国的创新举措。
南湖区行政审批局筹建之初,筹建组的工作人员经常去附近的一家小面馆吃面。看到面店墙上那么多证,他们惊呆了。作为全国相对集中许可权的试点区,既然要成立审批局,那么跟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比,优势在哪里?南湖区行政审批局办公室主任吕祥松说,“当时大家的想法很朴素,就是要减少证,不要群众跑那么多部门,审批流程都在局内部通过流程再造,优化融合,减少环节,提高效率。”
审时度势立足“民本”,改革才能“先发制胜”。去年7月,南湖区将16个部门的188项行政许可事项都集中到了新成立的区行政审批局,开启“一枚印章管审批”的全新时代。今年,他们又整合从事一个行业经营所需办理的多个许可事项,以“娱乐、印刷经营、餐饮”等18个群众关心的跨科室审批的热点行业为切入点,实行“一单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勘查”、“一科办结”、“一证覆盖”、“一档归并”。
这个被称为“一证化”的改革实施后,群众审批平均少跑7次,少跑3.9个窗口,办理的许可证书平均减少1.8个,申报材料减少43.3%,审批时间比法定期限减少94.3%。
一个窗:
搭起梦想照进现实的舞台
“一证化”改革让以前“等你来”的政府主动“跑起来”,让公共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近年来嘉兴在行政审批领域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国首创、全省率先开展的“一体化改革”试点,嘉兴从2013年开始实施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全面下放市级审批权,减少审批层级,缩短审批链,建立市,县(市、区)两级扁平化、一体化的新型审批制度。当时共下放行政审批事项428项,减少了一个审批层级共46家部门、近100个审批环节。
“审批层级一体化了,很多权限下放到基层,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吕祥松说,这也给如此多事项能在行政审批局办结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简政放权,对政府而言,是一场大刀阔斧的自我革命。而对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最关注的莫过于办事时,跑的路是不是少了、门是不是好进了、脸是不是好看了、章是不是好盖了。群众对繁文缛节的感受最深,他们的实际体验,就是检验审批改革效果的“试金石”。
“一年多前也申请过营业执照,大概来了四次,一次起码要花一个半小时。以前没有材料网上预审,现在可以先在网上提交材料,预审通过后再来审批局。”在秀洲区已经经营了两家服装店的沈宏毅准备下半年在南湖区再开一家新店。下午3点走进审批局,15分钟后他就拿到了“新鲜出炉”的营业执照。“以前还有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现在只要挂这一张证就可以了。”
自“最多跑一次”改革写入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嘉兴综合考虑办理事项领域、办理流程关联度、办理数量多少等因素,将部门分设的办事窗口整合为“投资项目”“不动产登记”“商事登记”等综合受理窗口,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实现“进一个门、到一个窗、办多家事”。
围绕企业与群众办件量大的审批事项,嘉兴又梳理了一批“同城通办”事项,努力让群众能“就近办理”,有条件的还实现“全市通办”。目前,工商注册登记、公积金贷款申请、护照办理、机动车驾驶证申领等48项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已实现全市通办。
为企业松绑,让市场发力,让群众轻装上阵,嘉兴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推动着政府转变职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松绑”,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截至昨日,仅南湖区今年新注册的企业就达4516个,新注册个体工商户超过53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