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市天天说 正文

浙江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观察之一:补齐短板才能跑出加速度

2017-08-01 08:33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翁杰 见习记者 王世琪 通讯员 陈汝平 任迎春 陈云松

  编者按: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增强集体经济薄弱村造血功能,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我省提出的目标是,通过3年的努力,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眼下各地正在加快制定、出台具体的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日前,记者走访了金华、嘉兴、温州等地的多个集体经济薄弱村,进行了相关调查。

  浙江在线8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翁杰 见习记者 王世琪 通讯员 陈汝平 任迎春 陈云松)在农民收入连续32年领跑全国省区的浙江,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仍是一件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大事。

  这些年来,我省一直将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件大事来抓,截至去年底,全省村均收入已达132.1万元,是2001年的6.4倍。然而,各地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仍有6920个,占总数的23.8%。

  然而,也有人不解,村集体经济为何重要,是否有必要发展?在一个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或是刚刚“摘帽”的山村,记者找到了答案:村集体经济强不强,关系着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美化。村集体经济不应也不能成为我省“三农”工作的一块短板。

  “民富村穷”带来的尴尬——

  村集体办事靠“化缘”

  金华市婺城区蒋堂镇黄碧垄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军是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然而,这个不一般的村支书却自嘲,自己是个“化缘书记”。

  “这几年,村民富了,人均收入翻番。”陈建军说,可村集体却和以前一样几乎没什么收入,为此他时常要到区里、镇里跑部门、跑企业,四处“化缘”。

  “村里要办民生实事,样样事情都得花钱。”陈建军扳着手指头,一项项数来:他们村有20多个老人,居家养老一年就得花6万多元,财政补助了3万多元,村里要搭进近3万元;村里环境保洁、垃圾回收等一年支出3.3万元,财政补助1.8万元,村里得出1.5万元;村里会计一年的劳务支出需要1.2万元,财政补助3000多元,村里得贴9000多元……

  “就算再精打细算,村集体一年少说也要贴七八万元。”陈建军说,这些日常开支还好说,村干部靠着四处“化缘”也就应付过去了,“可是要发展项目,村集体没钱就真是一点招都没有。”

  “对于一些项目,虽然政府的财政扶持力度很大,可往往还需要村集体配套少量资金。”陈建军说,对于他们这样的薄弱村来说,这部分资金也不是小数目。化缘“无门”,他和村干部只好自己垫钱,如今光他这个村支书就已给村集体垫了13万元。

  穷则思变。前不久,陈建军看到隔壁村种粮农户把体验农业搞得红红火火,便也向婺城区财政局申请了专项资金208万元,着手发展农耕体验旅游项目。他的愿望,就是摘掉自己“化缘书记”的帽子。

  年初,我省提出3年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的目标,这其中,金华、温州、台州、衢州、丽水等5个市因薄弱村集中,任务最重。“单单在我们婺城区,薄弱村就有107个。”婺城区农林局副局长严东生说,“帮助这些村‘摘帽’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迫切任务。一直以来,不少村因为没有集体收入,公共事务发展缓慢,影响了共同富裕。”

  在婺城区塔石乡余坞里村,85后村委会主任王小峰一直想为村民们修一条通往后山的路。“那里有村民的70多亩田,但因为山路难走,这几年都荒了。”他说,修这类村内的小路,政府给的补助是每公里1万元,大头还得村集体自己出。他算了算,少说也要贴十多万元。

  通过扶持村集体发展的项目,今年余坞里村装起了光伏发电项目,单这一项一年就能增收好几万元。王小峰指望着这笔钱把路修起来。

  “输血”“造血”双管齐下——

  政策兜底鼓励“进步”

  这几年,各级政府对村集体经济的重视,从不断增加的财政资金投入中可见一斑。就在几天前,宁海县又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补助总额从一年5000万元增至1.5亿元,其中单单用于“输血”的补助资金总额就达5000万元。宁海还明确,要建立村级日常运转经费财政保障机制,每个千人以上村一年补助也提升到了15万元。

  “有些薄弱村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就需要财政给予扶持。”宁海县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底,宁海仍有20%的村(社)年可支配资金少于10万元,这其中以偏远山区的山村居多。

  宁海县深甽镇夏樟村便是这样一个山村。“没有区位优势,集体资产少,想发展无从下手。”村党支部书记孙大庆要吐的苦水可不少,“要是没有财政兜底,村集体运转都难,更别说发展了。”

  “各地薄弱村情况各不相同,本就应该分阶段、分批次‘摘帽’。”省农业厅经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县级党委、政府是薄弱村扶持工作的责任主体,那些限制条件多的薄弱村,理应由县级财政予以保障并兜底。

  今年起,宁海推行兜底式补助政策,即无论村集体发展与否,都给予同样的“输血”。同时,宁海还设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优质奖、进步奖,对合法合规、每年获得稳定收益并经财务专项审计的优质奖项目所在村,最高给予200万元的奖励;对进步奖项目所在村,最高给予20万元的奖励。县里还每年安排20亩土地指标,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物业增收项目。

  在宁海县一市镇缆头村,依靠转包虾塘,村集体每年可支配资金从零增加到了50万元。“县里的扶持政策又给了我们村很大的信心。”村党支部书记叶显焦说,接下来,村里还将因地制宜,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全域旅游。

  拉高标杆的深意——

  迈出坚实步伐“摘帽”

  99.6万元,这是平湖市林埭镇共和村去年的集体收入;而就在4年前,这个距离平湖城区十多公里的小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还只有6万元。村支书李跃雄心勃勃地说,今年他们的目标是110万元。不单是共和村,如今的平湖不仅消除了薄弱村,而且村年均收入还超过50万元,下一步的目标定在了村年均收入70万元。

  在杭州、嘉兴、宁波等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地方政府纷纷主动拉高标杆,有的要求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达到30万元,有的要求达到50万元。薄弱村已经“摘帽”,为何还要拉高标杆?

  在平湖市农办有关负责人看来,省里把薄弱村的对象确定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考虑的是那些地处偏远、资源开发条件有限的村。“而对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来说,随着集体经济发展,村里上马的公共服务项目越来越多,运维成本水涨船高,要深化推进城乡统筹,就需要更雄厚的村集体经济来支撑。”

  对此,李跃深有体会。几年前,村集体收入少,村里只能勉强维持运转,许多事办不了;现在村集体富了,陆续上马了污水处理项目,村文化礼堂也翻新了,还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建设本就需要村集体配套资金,而且日常维护费用也要村里来承担。”他说,算一算,少说一年也要五六十万元。

  “以后城里有的设施,我们村里都得有,估摸着开销只会越来越大。”想到这,李跃越发觉得有必要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于是,他陆续又改造了村里陈旧的店面房,将原先的年租金从6万元增加到了10多万元,之后又通过贷款投资200多万元,和其他两个村在镇里共同置办了物业。

  村集体壮大了,村民的文娱生活也有了变化。现在,村里有了老年篮球队,过年搞起了“春晚”,平时还定期为老人组织免费理发。

  李跃想做的事还远不止于此。他还打算按照村集体收入情况,过年时进行分红,让更多村民享受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徐光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